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引育机制,通过多样化的社会经费来源,分级设立冠名学者岗位,并与学校设立的“兴华学者人才计划”引育体系整合衔接,将冠名学者岗位作为教研系列岗位人员的一项崇高荣誉,切实鼓励和支持教师及科研人员潜心从事教研工作,探索新知、求真务实、服务社会。
日前,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2024年度“小米青年学者”冠名岗位入选名单,我院朱本亮教授因在柔顺机构拓扑优化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入选。
人物简介:
朱本亮,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德国洪堡学者(资深),广东省杰青,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同时兼任广东省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精密装备与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朱本亮主要围绕拓扑优化设计、柔顺机构、精密定位技术和精密装备等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等机械学科主流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柔顺机构拓扑优化研究领域英文专著1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0件和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2);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宏大版图中,高端装备制造被誉为国家工业的 “脊梁”,而拓扑优化设计、柔顺机构、精密定位正是支撑这一脊梁的核心技术底座。拓扑优化通过数学建模求解材料分布的 最优解,柔顺机构借助仿生学实现刚柔耦合的 动态平衡,精密定位依托多物理场控制达成亚微米级的 精准操控,三者共同构成高端装备的 技术基因,驱动我国从 制造大国 向 制造强国 跨越。“精密装备的使命在于‘以技致用’—— 让实验室的‘高精度’变成产线上的‘稳准狠’,这需要跨越‘理论 - 技术 - 工程’三重鸿沟。”朱本亮如是说。他以拓扑优化理论为基础,以柔顺机构设计为桥梁,以精密定位技术为抓手,融合力学、控制科学与智能制造技术,探究高端精密装备的创新路径。
朱本亮在2025年拓扑优化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会议上作报告
刚柔并济,产学贯通
2016 年入职华南理工大学后,朱本亮从柔顺机构设计转向高端精密装备研发,开启产学研交叉研究的新征程。身份与思维方式的转变经历了阵痛期——如何将研究重心从课题深度突破转向领域广度拓展与产业落地转化,成为他面临的首个挑战。“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朱本亮一直谨记导师张宪民的教诲,力求在基础研究创新的同时,寻找落地应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优势,与多家半导体装备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寻找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平衡点。
历经多年攻关与积累,朱本亮在柔顺机构领域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构建起面向精密定位与微纳操作的柔顺机构系统化设计方法体系,研制出全自动晶圆检测探针台精密定位平台。相关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授权专利十余项,展现出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双轮驱动。
朱本亮在青年学者沙龙开展学术交流
“柔顺机构的核心在于无接触式弹性传动与一体化结构设计。”朱本亮在解析超精密定位技术时指出,这种基于材料弹性变形的传动方式正突破传统机械的精度极限:在半导体制造中,柔顺机构通过无摩擦特性解决纳米级定位一致性难题;在航空航天领域,其无磨损、高可靠特性突破极端环境操控瓶颈。如今,柔顺机构研究不仅助力我国突破半导体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更推动精密制造向更准、更快、更小、更可靠演进。
“科研成果既要能写进论文,也要能装进产品。”这是朱本亮对科研转化的生动诠释。他始终秉持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闭环理念,认为学术价值的终极体现是让技术走出象牙塔。
扎根华园,联结世界
学海路迢迢,求索无穷期。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沃土上,朱本亮以“破界者” 之姿深耕柔顺机构研究:从理论到工程,由国内至海外。
朱本亮在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实验室先进的科研设备与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导师关于 “学术交流是创新的源泉” 的教诲让他深刻认识到开放合作的价值,这种理念至今仍贯穿于他的科研工作中。
“在务实中开拓,在开拓中扎根。”博士毕业后,朱本亮先后获得多项科研项目资助及奖学金。2015 年依托首届 CSC-DAAD 博士后奖学金,赴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微纳机器人研究中心从事谐波探针机构创新设计;2019 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 JSPS 奖学金资助,在京都大学工学院 Shinji Nishiwaki教授团队开展新型拓扑优化设计理论研究;2024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Andres Kecskemethy教授团队进行柔顺机构驱动仿人灵巧手研发。这些经历不仅深化了跨学科研究能力,更与各团队奠定了长期合作基础。
朱本亮在德国学术交流访问期间留影
“人才是流动的知识载体,引才是流动的学科建设。”在海外期间,朱本亮始终秉持 走出去拓视野,引进来强学科的理念,主动搭建国际人才交流桥梁,通过邀请国际顶尖学者入校交流、推进前沿技术对接与青年人才联合培养,持续为国家和学校引聚智力资源。归国后,朱本亮入职并扎根华南理工大学,将海外积累的前沿理论与工程经验融入国内科研实践,带领团队在柔顺机构与智能装备领域持续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国内相关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启思引路,问道同行
朱本亮常说,他的育人目标很明确:要培养能自己 “找题” 的 “问题定义者”,而不是等着 “做题” 的执行者。在他看来,学术探索的主角永远是学生自己,导师更该像路标——指明方向却不代替走路,帮学生练出独立定义问题、拆解问题的 “硬功夫”,这才是激活创新的源头活水。他总笑称:“学生不是等着装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成为点亮问题的火把。”
基于这一理念,他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 “开放探索—多维引导—思维共振” 的培养方法。他为学生划定研究方向的 “探索区”,提供经费与资源支持,允许在自由试错中寻找兴趣锚点;更通过 “多棱镜式” 的深度对话,以 “这个现象背后的核心矛盾是什么?”“转换学科视角会有什么发现?” 等连续追问,引导学生逐层厘清问题本质。这种 “提问式引导” 不仅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研究框架,更促成教学相长的双向赋能。他坦言,学生的跨界提问常如 “破界之锤”,敲开其固有认知的壁垒,而这种思维碰撞正是学术创新的催化剂。
朱本亮与课题组研究生合影留念
谈及学术价值取向,朱本亮始终强调 “理论扎根实践” 的实干导向。他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既要筑牢专业根基,避免成为脱离实际的 “书斋研究者”,更要将所学转化为服务产业的 “创新动能”——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 “卡脖子” 技术,在解决行业关键问题中实现科研价值。“论文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成果要嵌进产业升级的链条里”,他常以此寄语学生,强调科研若脱离产业脉搏终将失去生命力,唯有扎根实践,才能为国家发展贡献真正力量。
在获悉当选 小米青年学者 后,朱本亮表示这份荣誉让他深感荣幸。他特别表示,这一称号既是对团队既往科研工作的阶段性肯定,更是科研道路上的重要鞭策。谈及未来规划,他希望以小米集团的创新生态为依托,与学术界、产业界的同仁们展开深度合作,在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交叉领域持续攻关,共同开辟产学研融合的新境界。
“于毫厘之间,巧构万钧之力;法造物之理,终成精微之器。”在华工这片沃土上,朱本亮打破力学、制造与控制的学科边界,将微观尺度的结构革新转化为精密装备的核心动能,持续探究着理论与应用转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