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石益坚:茶萃归根宏图展 砺志研创报国忙

日期:2025-06-11

【校友名片】石益坚,广州增城人,1979年入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专业本科,1985年攻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为博士后学者深耕OLED领域。曾任斯坦福研究院(SRI)资深研究员超过十年,并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获SRI颁发发明专利“金块奖”;2016年在美国硅谷创立石博士实验室;2018年响应中国政府海外杰出人才引进邀请,携自主研发的“茶提取物”技术回国。

  40余年专注科研,创业路上不忘初心,石益坚作为一名科研创业者,从初入华工化学系,到远赴北美深造,最后携研究心血回国创业,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上下求索  心怀科研振翅飞

  在石博士实验室办公区,桌子周围环绕着钢琴、电子琴、小提琴和吉他。据陈念淳校友透露,石益坚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里,闲暇之余就在这里唱唱歌,还是美声唱法。他曾受邀在增城区派潭村春节晚会上与派潭中心幼儿园的孩子合唱歌曲《我爱你中国》;在海外校友会举办的活动上,石益坚也经常一展歌喉。青年时代的石益坚更是精于游泳、乒乓球和篮球,“玩转”摄影和小提琴。如此充满活力且多才多艺的石益坚,让人不禁联想到热爱小提琴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过,这些爱好只是石益坚在华工求学生涯的“调味品”。石益坚回忆说:“高考后无缘最爱的无线电,被分配到化学专业,初期不爱化学却也努力学到极致,以至于毕业前一场电影都没看过,我兴趣爱好很多,但大学时的我却一心只想读书。我们那个时代刚恢复高考,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所以在大学里我把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放弃了。”

石益坚(中)在派潭村春节晚会上接受采访

  正是这种对学习的执着与投入,让石益坚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1988年,石益坚在华工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结束教学生涯的石益坚孜孜不倦地踏上了海外求学路。他逆流而上,放弃热门的有机合成化学,来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学习当时最先进的光化学,相较于国内的研究可谓开疆拓土。石益坚坦言,初抵加拿大的日子偶尔会感到孤独,但他的适应能力极强,独处的能力让他能勇敢面对异国他乡的挑战。

石益坚在派潭村春节晚会上一展歌喉

  谈起过语言关,石益坚回忆道,中学时代没有英语课,学习英语在紧张的高中阶段被视为“不务正业”,因此他只能跟着广播自学。老师批评他“好高骛远”,然而,石益坚心中自有一番坚定:“我比较固执,一旦下定决心,无论外界如何喧嚣,都会坚持到底。”这份执着也体现在他大学期间日复一日的晨跑和冬泳中。在青涩岁月里打下的英语基础,让他后来在华工英语分班时跻身“快班”,即基础最为扎实的班级。真正让石益坚英语水平腾飞的是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课堂如同熔炉,全英文的文献、课程是淬炼英文能力的燃料,在那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他以滴水穿石之恒心,一砖一瓦地筑起了坚实的语言城墙,最终撰写出全英文的学术论文。

青年时代的石益坚

  在加拿大取得博士学位后,石益坚在导师的推荐下来到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下文简称“罗大”),抱着“学无止境,求索必精”的信念,踏上了博士后的征途。罗大与摄影巨头柯达仅一步之遥,学术交流如同星辰间的碰撞频繁而耀眼,在罗大光致电子转移中心(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Center),知识如洪流汇聚,石益坚邂逅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宛如寻宝者发现宝藏,他决心转变航向。于是,石益坚踏上了前往加州大学的旅程,开始了他的第二段博士后研究,深耕OLED领域,并由此延伸至斯坦福研究院的研究员生涯。他如一位匠心独运的艺术家,精心绘制属于OLED的科研图景,投身于心之所向的天地。

四踏故土  携科研成果归心切

  石益坚将归国创业的初心娓娓道来,“原本我想带回国的是OLED技术,整个过程真是一波三折。”在异国他乡的科技战场上,石益坚与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的科技参赞董建龙结缘。他的目光穿过辽阔海洋,锁定在那片孕育了他的土地上,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全球尖端技术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沃土中。当OLED技术在海外炙手可热之际,国内的显示器技术还停留在单纯引进国外LCD(液晶显示器)的时代,因此他想要做的,就是在核心技术领域为祖国争取发言权。

  2014年,石益坚带着一腔热血和电容驱动技术的蓝图踏上归国之路,从北至南,跑遍北京、河南、湖南、广东等地。然而,他感觉国内发展这项新技术的意愿不够强烈,为期三年的市场考察让他不免有些灰心。国内的朋友们听闻后,用同样的情怀和热忱给了他支持和勇气,因此他自问:“我输不输得起?”答案如雷贯耳:“宁愿人负我,不要我负人。”他深知,这是一场逆流而上的征途,也是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挑战。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在无边荒原上点燃希望的火种。经过不懈努力,石益坚争取到了数百万元的投资,但对于这项动辄耗费上亿资金的工程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单打独斗的他感受到了与故土久别重逢的陌生与不适。因此,OLED的梦想未能开花结果,他只好踏上了返美的旅程。

石益坚在黄河边考察

  岁月流转,石益坚在机缘巧合下研发出了“茶提取物”产品,并于2016年1月在硅谷注册石博士实验室(Dr Stone's Laboratory LLC)。2017年,增城区政府有关领导率队跨洋过海寻觅英才,他们被石益坚的执着与成就所打动。在斯坦福的林荫小道上,区领导与他并肩而行,话语中洋溢着激情与期盼,也蕴含着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召唤。

  2018年,石益坚怀揣着对化学无尽的热爱,从对OLED技术的探索转向对化学学科的纯粹追求,他重返科研的汪洋大海,扬帆起航,只为那颗跳动的爱国心。在增城开发区侨梦苑,他注册了石博士实验室(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沃土上。随后,他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处理硅谷实验室的后续事宜。2019年,他再次踏上归国的旅途,正式运营广州的公司;年底,他远赴美国,购置先进设备、申办工作签证,却不料遭遇疫情,困顿异乡。终于, 2020年9月,广东省外国专家局的邀请函如同一束光穿透迷雾,石益坚获得了签证,顺利重返故土。自那时起,他便扎根于此,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继续书写科研的华美篇章。

返璞归真  茶提取物显福音

  石博士实验室中,瓶瓶罐罐琳琅满目,满屋的精密设备都由他亲自操作,或用于分析“茶提取物”的成分,或鉴别并准备物质用于功效实验。增城传统毛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石益坚 “茶提取物”产品的重要原料。作为增城区海归乡贤第一人,石益坚回忆起了这段与故乡毛茶结下的妙缘。

  早年在华工读书时,石益坚每逢盛夏便饱受扁桃体炎之苦,只有用青霉素治疗方能好转。他暗自揣测,在乡间喝井水时他从未有此困扰,或许这不适源自城市自来水中的氯气。使用青霉素并非长久之计,姐姐听说后便叮嘱他喝南昆山毛茶,未曾想,一碗茶入喉,神清气爽,久而久之那咽喉之痛竟不再来扰。

  2014年石益坚因OLED项目筹资未果返美,重拾研究工作的闲暇便忆起那一壶温润的毛茶。于是,他决定回归化学的本源,以最质朴的方式探求茶中精华。研究期间,石益坚自身饱受脂溢性皮炎之苦——头发脱落,头屑增多,奇痒难耐,直至搔抓发炎。在美求医时,药物在七日后便告无效,石益坚便想,同是炎症,何不用自研的“茶提取物”一试?一年之后,效果显著,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的疗愈。朋友们成了他的实验“小白鼠”,他们惊喜地发现,不仅症状得到了缓解,连枕边的落发也渐渐稀少。一位友人的头发密度从100根/平方厘米增至140根/平方厘米,见证了“茶提取物”的神奇。

石益坚(左)庆祝新品上市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研制,2016年,石益坚的头发护理产品终于定型,自然的恩泽终于化作了人类的日常之福。石益坚专注研发的工匠精神成就了目前公司的三大产品:头皮精华液;肌肤护理液;还有能促使HPV病毒阳转阴、消炎止痒、治疗各种妇科炎症的产品。石益坚解释道,“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修复细胞粘膜作用。“一旦细胞粘膜得到修复,细胞就能有效抵御病毒侵袭,同时强化免疫细胞的防御力,提高身体抵抗力。”用天然的科技唤醒细胞活力,让身体更健康,这便是“茶提取物”产品的核心理念。

  产品成分仅由水、乙酸、乙醇和“茶提取物”构成,疗效温和舒缓,如受损的牙齿在涂抹“茶提取物”后也可获得一定的修复。此外,“茶提取物”的修复效果惊人:石益坚曾记录下一个治疗甲沟炎的视频,显微镜下伤口组织的愈合如同按下时间快进键,短短一两分钟便见证了修复成效。石益坚由此认为有望将“茶提取物”打造成创新药,或许可以在医院大展拳脚,将原本漫长的恢复期缩短至数日。

不忘初心  创业前路多磨难

  石益坚的创业之路犹如攀登一座险峻的高山,其难度远超他的预估。

  首先是资金需求。产品研发初期全凭石益坚个人的积蓄支撑,虽然国内政策对海外华人创业者颇为优待,但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其次,合作人才寻觅之路也布满荆棘。石益坚深知,愿意全身心投入研究的专才难觅,很多人会受到金钱的诱惑,心态浮躁。

  此外,市场推广也充满挑战。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要想得到社会认可,必须走向市场。在繁华的市场中,石益坚的“茶提取物”虽获得了高回购率,但由于他们将大部分资金投入了科研,营销运营便显得有些萧条。而且市场上的商品良莠不齐,许多商家以虚假的故事和极低的价格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对价格较高的“茶提取物”产品望而却步。“目前我们的产品还处在亏损中,但真正优质的产品终将得到市场的认可。”石益坚相信,唯有信任与口碑才是长久之道,而不是靠简单的广告轰炸和价格战,因此目前的推广更多依赖于线下朋友的口口相传。石益坚愿意为了研究而延后满足,市场占有率虽不尽如人意,但他相信,好的产品就像封存多年的美酒,一定会有大受欢迎的一天。

  另外,在产品“消字号”报备阶段,备案之路异常艰难。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他们也遭遇了思维固化的障碍——许多人对“茶提取物”的理解还停留在茶多酚的阶段,而忽视了茶多酚的不稳定性。而石益坚的“茶提取物”则稳定许多,他们正在探索能否从其他茶类中提取出类似的产品,以期打破市场的固有认知,开辟新天地。好在目前产品已成功上市,“茶提取物”的发明专利也闪耀着成就的光芒。

高山流水  科创人生觅知音

  在展览的“茶提取物”样品旁的茶几上,放着两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集,那是石益坚的爱人陈梓慧的作品。他们共同谱写的爱情故事令人艳羡:大学同窗,携手同行,在科学与文学的交织中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家庭。在海外求学的岁月里,石益坚的家庭是他坚实的后盾。妻子在国内照顾孩子,而后又带着孩子跨越重洋,与他一起度过求学深造的时光。他们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乐趣与活力,每逢假期,一家人便驾车前往公园,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圣诞节时,他们与朋友共赴滑雪场,尽情享受雪地的欢乐。

石益坚(左)和家人在斯坦福校园

  创业初期,石益坚孤军奋战,妹妹石唯真的加入为他的事业注入了家庭的力量,“只有亲人才会无条件地支持你”,石益坚话语间流露出对妹妹的感激。随后,老同学陈念淳将自己在全球500强企业里积累的高管经验带到了这家初创公司。陈念淳是外向型人才,在大企业技术、供应链、销售部门的经历,以及接受过生物医药培训的背景,使他成为市场拓展的得力干将。在这个团队中,亲人和好友互补互助,共同整合资源,华工校友们也给予了宝贵的支持,为石益坚的科创之路描绘出更上一层楼的蓝图。

志存高远  仰望星空绘蓝图

  “我的梦想是打造一个堪比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研究院,当前专攻的‘茶提取物’项目,是用来给研究院提供‘造血’的功能。”石益坚说道,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涵盖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王国,成为企业研发突破性材料的智库和动力源泉。

  至于人工智能如何与他当前的项目交织,石益坚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的儿子目前正致力于用人工智能设计靶向药物,这是一个将经验主导的制药行业带入新纪元的方向。传统的药物合成效率低下,成功率很低,而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模拟化合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而对化合物的药效进行初步评估与筛选,大幅降低成本,将药物测试的成功率从万里挑一提高到五分之一,这意味着药物的价格将大幅降低,生命之光更加触手可及。儿子所在的美国硅谷Revolution Medicines公司,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这无疑为石益坚的梦想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信心。

认识自己  砥砺前行创辉煌

  “一定要不断问自己,我的长处在哪里?我喜欢做什么?一直问,有一天你就会知道答案了。”历经了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洗礼,石益坚向晚辈传授这样的人生经验。他为归国创业而三辞斯坦福研究院之邀,敢于做回归故土的独行者,正是基于他始终不懈的自我探寻以及对内心所爱所长的不停追问。首先,自我认知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一步,了解自己的强项,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其次,当代人才需要培养自身复合的、跨学科的能力,教授的“宝座”不仅需要专业领域的“高精尖”,而且需要整合知识的能力,否则,纵使攀上尖峰也难展宏图。他自信满满地说,OLED技术的尖端成果正是他整合知识的结晶。最后,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石益坚的建议是:不要对第一份工作过于挑剔,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世上本无轻松拿高薪之事,将首份工作做到极致,铺就道路,未来的职业之路便会一帆风顺。

  科研路上四十载春秋,石益坚始终如一。他以青春为马,不负韶华,在科研的大地上驰骋;以知识为剑,斩断迷茫,在创业的江湖中探索。如同屈原所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华工的青葱岁月到北美的灼灼韶华,石益坚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在斯坦福研究院中兢兢业业,并将智慧之光带回华夏故土,每一次回归,都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石益坚的故事是一首科学与爱国精神交织的诗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信心,“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信仰,不断自我超越,不畏艰难,映射出他对家国深沉的关切和责任。他用科研成果回应祖国的召唤,用创业行动诠释报国之志。未来,他将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点亮华工人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