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秋思愈浓。在微凉的秋风中,一封特殊的来信带来了远游学子报喜的声音。
近日,共产党员网刊登了一名在基层的华南理工学子写给母校的信。信中汇报了自己在选调生岗位,特别是驻村一年来的成长与感悟。
《驻村周年:请母校检阅!》
敬爱的华南理工大学:
2022年6月,我与您九年的培育和呵护道别,踏上选调生的旅程。那年,我在您面前宣誓:“要把青春融入祖国山河!”您说:“期待你‘争做英雄、成就英雄’,等待英雄归来”。
这两年,我从象牙塔走到工作岗,又从办公室踏向黄土地,如今,在祖国西南的小村庄兑现着当年许与您的承诺。
铭记您“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始终以学为先,争做建功立业的“行业英雄”。学生时代,您告诉我“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于是我勤学基础知识,苦练专业技能,不断以考试和比赛来检验自己、提高成绩。如今,身入基层,我仍把勤学实干作为克服“本领恐慌”、成为“行家里手”的关键。面对组织出的“党性题”,我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为契机,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智慧库”不断增强自身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面对单位出的“调研题”,我利用田野实践、入户走访、查阅资料等学习方式来了解基层、总结经验。面对群众出的“纠纷题”,我拜师学“技”、俯身倾听,将自己从“外地人”转变为群众口中的“袁幺妹”,切实朝着练就“独当一面”的硬功夫努力,争做建功立业的“行业英雄”。
践行您“不惧坎坷,跨越星辰”的嘱托,保持敢拼敢闯,争做风雨无阻的“生活英雄”。您曾嘱托,要“秉持华南理工大学精神,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这一年的基层工作,我碰过“纠纷调解”的壁,见过“电商直播”的难,也经历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瓶颈……但我仍将经受磨砺作为成长的良机。我坚持到基层去“栽树”,拒绝在树荫下“乘凉”,致力于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多打基础,多利长远。我选择“多吃苦”“不避苦”,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去经历风雨,练硬肩膀。我敢于接受新挑战,到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中去“出汗脱皮”,我愿让宝贵的基层时光浸润在一点一滴的奋斗里,不断砥砺前行,久久为功,争做风雨无阻的“生活英雄”。
秉持您“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期待,坚守初心使命,争做顶天立地的“家国英雄”。“希望同学们始终高扬理想信念旗帜,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融汇在事业发展的毕生追求之中。”这是您对华工学子的诚挚期盼,也是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工作的精神力量。在践行初心的日子里,我看到无数基层干部将青春洒在振兴路上,我看到党带领人民群众以不断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迎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现在的我,正以“向下之心”践行“服务至上”,以“向下之念”善察“人民之声”,以“向下之举”深化“鱼水之情”。我将群众的需求记成了“账本”,这是我要一笔一笔销的“号”;将发展的堵点列成了“清单”,这是我要一道一道破的“题”;将治理的杂症理成了“明细”,这是我要一条一条拔的“根”。我将不负您的期待,在新的征程上争做顶天立地的“家国英雄”。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是当年回荡在校园里最响亮的口号。在驻村一周年之际,请母校检阅我!未来,也请您放心,学子必将牢记您的教诲与期望,继续挺膺英雄之姿,不辱使命,不负国家和人民!
一名在基层的华工学子
(来源:共产党员网)
信的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袁乞涵,一名贵州遵义赤水市委宣传部的选调生。现正在赤水市天台镇兴红村驻村。
她在信中提到的“行业英雄”“生活英雄”“家国英雄”,正是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在2022年毕业典礼致辞中的嘱托。
章熙春书记给2022届毕业生代表授旗
2022年毕业典礼后,袁乞涵告别了相伴九年的华园,带着母校的嘱托与祝福踏上了选调生的征程。
两年来,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她兑现着对母校的承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争做英雄、成就英雄”的毕业誓言。
袁乞涵(右一)与村干部在果园联合直播(张鹏 摄,来源:农民日报)
去年,袁乞涵开始驻村。这对于刚离开校园没多久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但她就像在信里说的那样选择“多吃苦”“不避苦”。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去经历风雨,练硬肩膀,很快适应了角色的变化。
面对农产品滞销危机,她发挥音乐表演专业特长,帮助村民把农产品营销短视频变得“好听”“好看”“好玩”,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特产品15万余元。
袁乞涵(右一)与村干部在果园直播(张浪摄,来源:共产党员网)
面对高考失利准备外出打工的学生,她凭借在校期间担任辅导员的经验,化身“知心姐姐”帮孩子解决困难,重拾读书梦。
短短一年,袁乞涵从听不太懂当地口音的“外地人”,转变为群众口中亲切的“袁幺妹”。她在驻村期间的亮点工作也得到农民日报、乡村干部报、贵州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媒体报道
近年来,像袁乞涵这样成为选调生的华南理工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扎根在祖国大地,活跃在地头田间。他们充分展现华南理工学子“把青春融入祖国山河”的风采。
土木与交通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
秦忠山
秦忠山在基层调研
土木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7届博士毕业生秦忠山现任陕西省渭南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2018年,他从广州去往渭南,主动放弃50万年薪和大城市的发展机遇,毅然选择陕西华州区基层选调。任职期间,先后主持建设了渭华起义革命教育基地、310国道绿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项目以及东下防汛主干路、康甘省级农业产业园等民生改善项目,并撰写《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华州区城乡社区治理》等调研报告。疫情期间,他主动下沉社区执勤站岗,保障民众生命安全。
“我愿做新时代的白杨,扎根在渭河滩上,和大家一起为群众谋事创业,为百姓遮风挡雨,守护一方平安。”毕业六年来,秦忠山持续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2018、2019年连续两年被渭南市委组织部考核评为优秀,被教育部评为“2020全国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人物”。其个人事迹先后被《陕西日报》《陕西先锋》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2023年,秦忠山入选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化学与化工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
杨禹昌
杨禹昌(右三)与干部、村民在山区调研
化学与化工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杨禹昌在担任广西钟山县同古镇镇长以来,深入群众一线,在苦干实干中赢得群众的好评。他亲自深入调研、入户走访、动员群众搬迁,妥善安置好27户62人金鸡寨隐患点群众,使村民顺利度过几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汛期。他敢于创新,突破山多地少的地理条件瓶颈,坚持实地到各村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认识产业发展现状,明确同古镇作为“专、精、特”型农业乡镇的发展定位,逐步形成产业兴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保障。
经济与金融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
幸君林
幸君林(右二)在村里农田调研
经济与金融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幸君林曾担任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永善村村支书助理,驻村期间成功申报永善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为村里争取帮扶资金45.6万元修缮学校教室、党群服务中心、溪道护栏、饮用水过滤池等基础设施,建成了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的“振兴桥”。在一次返校参加活动受访时,他说:“我觉得华工人是有一种性格的,叫‘只干不说、干完再说、多干少说’”,引发热议和共鸣。在基层工作期间,幸君林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做事,跟村民打成一片,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信任。
工商管理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
黄明
2024年选调生出征仪式
今年的6月24日,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选调生暨“笃行计划”基层挂职锻炼出征仪式在五山校区举行。
仪式上,3位选调生代表分别介绍自己选择选调生工作的初心,并表达了建功基层的决心。其中,因在毕业论文中致谢“忘年交”,被教育部“微言教育”、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广东共青团等关注报道的工商管理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黄明作为选调生代表,接旗出征。
选调生是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源头工程”。这样的“选调生出征仪式”,华南理工大学已举办六届。一直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推进选调生工作,从“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两个维度大力开展就业引导工程,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在重点领域建功立业。
近年来,学校先后研究制定毕业生赴基层和重点领域就业“笃行奖”奖励办法,设立基层工作服务协会,设立“选调生训练营”,举行选调生出征仪式,选树推广就业典型人物等,积极选拔推送毕业生参与基层项目就业。
章熙春书记为基层就业毕业生代表颁发“笃行奖”并授旗
2023年起,学校实施就业“笃行计划”,对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共建“人才工作站”,签署人才实习就业服务基地合作协议等,组织学生赴基层党政部门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基层、锤炼才干、展现风采的舞台,得到“校地生”三方一致好评。
2024年,“笃行计划”推荐全校270余名优秀学子分赴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省市基层党政部门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华南理工大学持续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始终心系选调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有组织地发现,有意识地培养”,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和就业服务,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贡献青春力量,逐渐走出了一条华工选调生工作的特色之路。
长空万里看山河,江山代有英雄出。祝福袁乞涵以及所有的选调生校友,也希望你们,坚守选调初心,珍惜基层历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终身学习、练好内功。时刻心系群众、心怀人民。在基层的火热实践中勇挑时代重任,传承华工精神,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华工力量。
“母校期待,英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