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文老师

日期:2009-12-04

宣传部原副部长杨和文老师

为园争得百花艳  甘将心血化春风

——记宣传部原副部长杨和文老师

 

申丹丹

 

    【简介】杨和文,男,19458月出生,中共党员,1970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并留校参加工作,同年12月调到华南工学院政工组任科员,1974年转机械系任政治辅导员,1984年转建筑学系任办公室主任,1995年调回党委宣传部任副部长、校报编辑部主任,2007年退休。现任华南理工大学退(离)休教工协会文体部部长、华南理工大学诗词与楹联协会指导老师、五山诗社副社长。

 

    “一个人不能一无所好,更不能一无所长。我有很多爱好,我也有许多专长,我喜欢很多东西,我也能做很多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享受。多才多艺,那到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受欢迎,所以,我一辈子都不会寂寞。”

——杨和文

 

    从容、谦和是杨老师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走近杨老师,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淡泊、惬意。他热爱生活、淡泊名利,虽已过花甲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侃侃而谈,言语充满诗意,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历“文革”,感慨时光空流逝

 

    1965年,来自农村的杨和文考取了梦寐以求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他立志将在大学的几年里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可就在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说起“文革”,杨老师感慨万千,声音也忽然变得低沉,他略带微笑地说道:“那时候我们刚开学还不到半年,就看到报纸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大家已闻到了阶级斗争的硝烟味。过不了多久,学校就开始停课了,开始大串联,老师、学生没完没了地写大字报、搞批斗,很好的学习时间都糟蹋了。”这时我在他的脸上看到的是一种无奈、一种惋惜。除了学校里乱糟糟的活动外,上山下乡、去工厂,几乎贯穿了他们所有的大学生活,大学五年,他们到农村种过地,到工厂开过工,却极少到课堂上课。

    “文革对于我来说,和广大同学一样,确实是感觉很惋惜,看着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流逝了。虽然我们在期间能找到一点书,比如鲁迅著作、唐诗宋词等,但确实觉得那么美好的时光还是荒废了,几乎没学到什么专业知识,而几乎所有的本领都是在工作后自学的。”杨老师说着说着,似乎沉浸其中,但我知道那不是一种享受。

    也许对于每个身在那样年代的人,对于“文革”都有不同的见解,在“文革”都有不同的遭遇,而杨老师的“文革”故事也有太多太多。但这一切似乎都是时代、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我们也只有勇敢地去面对。而在那段艰辛的日子里,杨老师走过来了,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也走得更好。杨老师用他的一首诗结束对“文革”的回忆,诗曰:“往事莫常烦,阳光在心间。纵然多险阻,跃马入平川。”

 

爱华园,默默挥汗勤耕耘

 

    如果把杨老师的人生比作一幅泼墨山水画,那毫无疑问在华工的四十年应该是这幅画上最浓墨重彩的主体。

    1970年,杨和文从中大历史系毕业,由于国家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要下工厂锻炼,于是大学毕业后,他便被分配到了中大无线电厂。同年12月,中大与华工签署交换毕业生协议,他作为中大高材生来到了华工(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开始了他在华工的风雨沉浮。

    初到华工,他被安排到了宣传部,那时候华工校报已停刊,就只办一份不定期的杂志。1974年,学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越来越多,因而需要政治辅导员,学校就把风华正茂的杨老师转到了机械系当辅导员,一当就是10年,这时杨老师自豪地说道:“那时候我培养出来的学生现在很多都已功成名就。”

    1984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杨老师深知自己已不适合再做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于是在当年12月份,被调到了建筑系担任办公室主任兼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负责学生入党等事宜,在工作期间尽职尽责,为党挑选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党员。

    转眼又是10年,1995年,由于学校宣传部副部长即将退休,杨老师又被调回宣传部任副部长。一直到2007年退休,杨老师一直在党委宣传部工作,一干就是12年,期间他主要是担任校报的总编辑。谈到校报,杨老师饶有兴致地说:“既然校报交给我,我就要把它做到最好,使它不但在学校有影响,也要对其他高校甚至对社会有影响力,我要做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同时这也是我的一份责任。既然是校报就必须要紧紧围绕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生活周围,为学校和师生们服务。”虽然现在杨老师已经退休,但还是会时常被请回编辑部做指导老师,杨老师说:“校报就像我的儿子,是我看着他渐渐茁壮成长起来,版面从小四开到大四开,从大四开到对开大报;版式从全部黑白到标题套红再到现在的彩报。那时候,我们编辑部还曾被评为全省优秀校报编辑部。”说到这,杨老师言语有几分激动,但我想杨老师是因为喜悦、是因为自豪。就在校报出版满700期时,杨老师深情地赋诗一首、撰联一副以表庆贺,诗曰:

琢句裁文昼夜工,甘将心血化春风。

小园莫道无奇景,百卉争妍绿映红。

    对联是:“展改革新貌书校园春秋为文字字倾心血;扬华工精神树时代正气编报期期鼓东风。”这是杨老师心灵的歌唱,也是他对校报美好的追求。

    而谈到校报就不得不说起他手下的一批批学生记者,杨老师说:“有时候让我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这些学生记者的不断进步,他们都很优秀,很多都曾在广东省甚至全国获得好新闻大奖,我也很欣慰,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直到现在都还有几十个学生和我保持联系,我们经常一起吃饭、聊天。人家是教书育人,我是办报育人啊!”这时的杨老师就像是一位被孩子们簇拥着的慈祥的父亲,眼神里已没有了丝毫属于一位总编应有的威严。而恰好我采访的这天是教师节,就在采访的2个小时里,杨老师就接到了几个曾经他的学生记者打来的电话,我在一边听着他们师生谈话,心里满是感动,虽然几年、几十年过去了,但是那种师生情、父子情却仍在他们心间。作为工科学校里少有的文人,自然少不了参加学校里诸多的文化活动。杨老师坦言,他曾经担任学校里很多文化活动的评委,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大赛等,在学校的很多比赛的评委席里都可以找到他的身影。直至今日,杨老师还经常会接到一些学院的聘请,让他担任学院辩论队的指导老师哩。

    风风雨雨四十载,从政治辅导员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宣传部副部长、校报编辑部主任,杨老师自豪地说,我在华工是什么工作都尝试了。一句话说得虽轻,却包含了多少酸甜苦辣。杨老师说到这,我不禁奇怪,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文人会勤勤恳恳呆在一个工科学校40年却不厌烦?随后,杨老师用了一句他写的诗说到:“‘巍巍学府气非凡,古韵今风自灿然。’华工真的很美,我去过很多学校,但在我心中却只有华工是最美的,无论是北校区浓厚的人文建筑风格还是南校区多彩的新颖建筑风格,都特别美。在这样的美景中,我会很享受。”这时,杨老师似乎已经陶醉其中。

 

多才艺,校园文化添风采

 

    “雾蒙绿岛琅琅书韵知何处;月印西湖熠熠珠光属此亭”,也许每个华工人都曾到学校西湖的湖中亭驻足,但你是否留意这副对联,它是杨老师的得意之作,也是华工校园里唯一的对联。说起这副对联的来历,杨老师脸上再次浮现出自豪之情。“那应该是2002年的清明前后的一天早晨,薄雾笼罩着清晨的校园,当时路过西湖时,看到美丽的西湖在薄雾的笼罩下美极了,就像一位戴着面纱的美人,当时心里就拟了一首诗,后来学校领导要征集挂在湖中亭的对联,我就把诗改撰成了这副对联,领导看了非常满意。”杨老师说着,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除此之外,每次学校有大事,需要写对联,领导都会直接找杨老师。他说有一次,是学校的家长开放日,领导想要在校门口挂对联体现华工特色,当时杨老师正在厦门出差,但是领导还是打电话联系杨老师,要求他在5分钟后回电告知对联内容,杨老师不到5分钟就发回对联一副,看到对联后,领导发短信称赞:好,极好,非常好!无论在国庆50周年还是校庆50周年,无论是香港回归还是澳门回归,杨老师都有很多对联会被作为学校的标志高高挂起。无论是校工会门口的春联或是西湖苑门口的春联都是杨老师撰写的精品。对此杨老师说道:“这是学校对我的肯定,每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重用,我都非常开心,但如果没有用到,我也不会伤心,因为我已经努力了,并且我很享受这努力。”这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我想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应该向杨老师学习的。

    采访前,我就偶然拜读到杨老师的几首诗,拳拳校园情,溢于诗句中。杨老师说到,毕竟生活在华工这么多年,已经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感情,甚至每天都有不同的感情,有时候走在校园里都诗兴大发,所以写了很多首有关校园的诗歌,接着给我念了一首写给一号楼的诗,也是他较中意的一首。

琼楼雍雅耸中天,几度沧桑几换颜。

长忆端阳风正爽,书声芒果共飘香。

    接着他又为我讲解这首诗的来历和意思,一字一句,字字斟酌,这时他是那么的专注,是那么的小心翼翼,也许杨老师已经把诗歌当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采访结束前,杨老师还把他为国庆60周年华诞写的一首《七律》送给我,在此和大家分享。

求索腾飞六十年,和平崛起铸新篇。

百年奥运圆金梦,七号神舟探碧天。

熠熠江山龙气涌,融融社会笑声喧。

纵观四海风波急,看我巨轮正疾前。

    俗话说“诗言志”,在杨老师的诗词中,我看到了他高尚的思想情操,更读出了他对奋斗了一辈子的校园的爱恋。

    然而,杨老师对华工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还不只如此,杨老师还曾为华园的几十处景点起名,华工有名的十大景点的名字:黉门晨光、伟人风采、石梯砺步、凤山雅筑、红楼映翠、西湖岛影、平湖钟声、灵石育英、古石生辉、北湖晚照等都是出自杨老师之手。除此之外,杨老师能歌善舞,还会作歌词,曾是华工合唱队队员的杨老师写的歌曲,也深得师生喜爱,比如,《华工之歌》、《走向灿烂的明天》、《青春飞扬》等,《青春飞扬》现为研究生会会歌,《走向灿烂的明天》曾获广东省大学生迎接新世纪诗歌舞大赛一等奖,并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校庆5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压轴节目参加演出。除此,杨老师还曾担任校史展览的文字总编,写过的很多人物通讯都被收录入《桃李飘香》、《华工人》,在校庆丛书中主编了《金银岛诗词集》。

    每每提到这些,杨老师总是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应该把这些全部做好,没什么值得好提的。”几十年来,杨老师总是在幕后,默默奉献着,从不争功,从没向组织要求过什么,甚至把自己应得的那些功名,全部让给了自己的学生,杨老师说:“这些奖励对于我来说,我并不看重,反而对于学生更重要,尤其是他们未来面临找工作,我只想享受过程。”

    也许记忆随着时间一点点下沉,我们会忘记很多,忘记杨老师,忘记那些动人的诗句,但我想历史和华工却不会忘记杨老师,因为他的感情、他的作品已经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已经保留在华工的历史里,即使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会记得校园十景那些那么动听的名字,人们还会记得湖中亭有那么美妙的一副对联,人们还会唱着《青春飞扬》、《走向灿烂的明天》。

 

享人生,能文能舞自陶然

 

    2007年,杨老师从宣传部退休了,他写了一首《退休抒怀》作为人生一段旅程的小结和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诗曰:

三十七年勤案劳,退归林下喜今朝。

匆匆岁月何叹息,草草诗文暗自豪。

儿辈长成烦恼少,老躯犹健笑容高。

此生偏爱歌与舞,无限秋光任逍遥。

    虽已退休,但生活却没有一般退休老人那么悠闲,杨老师时常会回编辑部指导后辈们写作、排版,还担任五山诗社的副社长以及华工诗词与楹联协会的指导老师,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红叶合唱团,还会业余指导学生跳交谊舞。20096月,华工退(离)休教工协会新一届理事会成立,他被推选为协会文体部部长。提到唱歌跳舞,杨老师又来了兴致,他说道:“我的歌声不算一流,但感情却很丰富;我的舞艺不算高超,但舞姿却潇洒有诗韵。”这时,他更像是一个孩子,可爱而霸气,不是吗,跳舞使杨老师身手敏捷、心态青春;唱歌使杨老师中气十足、声音响亮;写诗使杨老师头脑灵活、文思绵绵。怪不得杨老师整天都是乐呵呵的。

    杨老师喜欢用越南已故主席胡志明的一句诗“自供清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长”不时来勉励自己。他说:“我就是这样的性格,我从不去追逐名利,我只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生活。”随后他还给我讲了一个人生小插曲。他说:“本来我是有机会可以离开华工去做公务员的,当时广东省公安厅来学校招人去做庭审,条件很优越,家里人也都支持我去,但我想到自己的性格这么温和,又酷爱文艺写作,也许那样的环境不大适合我。”所以,杨老师当时放弃了那个机会,但杨老师说,他一点都不后悔,因为华工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兴趣和意义,在华工虽不富裕,却很快乐。

    “一个人不能一无所好,更不能一无所长。我有很多爱好,我也有许多专长,我喜欢很多东西,我也能做很多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享受。多才多艺,那到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受欢迎,所以,我一辈子都不会寂寞。”正如杨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一样,他的确是一个从容、淡泊的人,能从平凡中享受人生的惬意。他享受生活,感激生活,他知足常乐,他为自己而活,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