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复老师

日期:2009-12-04

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老师

 

    

    【简介】陈克复,,194210月出生于广东海丰,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92年来到华工,先后任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轻工与食品领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造纸协会副理事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2009年获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阳光明媚的午后,伴着华工校园里悦耳的蝉鸣,记者走进了陈院士清净幽雅的办公室。初见陈院士,他亲近和蔼的笑容使我们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一同步入陈院士的简易会客室,他热情的招呼,让我们深感陈院士的平易,采访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

谈初识:我与华工结缘于造纸

    陈院士在回忆他与华工情缘时说:“我与华工结缘于造纸。”1966年陈克复从复旦大学力学专业毕业后,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工作落实困难。当时天津大学著名造纸专家隆言泉教授认为流体力学对造纸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力学工作者也许会有作为,就希望陈克复做他的助手,这样,陈克复开始了造纸专业的学习。当时,一方面在天津造纸厂跟班劳动,一方面与学校造纸专业的工农兵学员一起听课学习。陈克复以超出常人的努力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天津造纸厂学习劳动了一年半后才回到学校,融入造纸科技领域中。 1989年陈克复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0年晋升为教授,并从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天津研究造纸的陈克复同华南理工大学的造纸专家们在科技发展中经常沟通交流。当时,华南理工大学以为学科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卢谦和教授和刘焕彬教授为领军人物的造纸学科争取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陈克复调回故乡,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1992年,陈克复成为一名华工人。谈到这里,陈院士还特别指出,当年华工的文化氛围、科技氛围、人文氛围深深地感染了初到华工的他,当时的人、物、情至今还令他记忆犹新。

谈荣誉:我是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

    陈院士在采访开始时就对我们说,多谈谈学校的学科发展,少谈个人的事情。知识分子就是做学问的人,在个人方面的事情都大同小异,其经历较少有特殊性。谈到荣誉,陈院士谈起他父亲在他孩童时常教导的一句话:“不要得到成绩就觉得自己不得了,有了成绩更应该平淡。”正是在这样的教导下,陈院士一路走来,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能始终保持着平和淡定的心态。“大家都在一起努力,有的人取得了一些荣誉,有的人还没有取得荣誉,就退休了,事实上荣誉的多少不完全是衡量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和努力的标准。”陈院士如是说。

    谈及自己的院士身份,陈院士认为院士只是所属学科的一位代表,表明你需要发挥自己的代表作用,团结更多的人来推动行业的发展。院士也是知识分子,科技人才,同其他老师是一样的。造纸行业的发展历经多年,老先生老前辈一代代的经验成果传承下来,现在由于学科发展的原因,需要一个代表站出来,为的也是行业的进步。国家给予了院士一些待遇和照顾,在陈院士看来,这都是国家对知识分子尊重的一种体现,中国的知识分子千千万万,院士是他们中的部分代表。

    陈院士已获得两项国家级科技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多项二等奖,但陈院士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对科技工作的肯定,是值得高兴的,但却不能引以为傲。

    作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陈院士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令造纸行业在国家的科技发展中不断进步。经过不懈努力,造纸学科不断获得了国家强有力的支持,谈到这里,陈院士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把荣誉当成责任,在陈院士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谈信念:兴趣、方向、收获一个也不能少

    当记者问道,从事造纸行业的研究和教学这么多年,陈院士是以怎样的一种信念保持着对专业一如既往的热爱时,陈院士说,当年我们那个年代是国家统一分配,起初完全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生活而劳动,还谈不上什么信念和兴趣。

    陈院士回忆说,真正对造纸研究起了兴趣是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1978年的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的时候。回忆起第一次科技大会,陈院士感触颇深,“当时我去参加科技大会天津市分会,那个时候才慢慢感觉到科学的春天来了”。“大家读书是真的为了做学问,并执著地研究下去,渐渐发现科技领域里许多鲜为人知的奥妙,进而产生一些成果,成果的出现激励了我们对科技的不断探索,这就出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陈院士认为一个人的研究方向很重要,如果选择了方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下决心把它做好。不断转换方向,最终会什么都没有坚持下来。陈院士坦言,科研成果的多少虽然不是评价一个科研者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科技成果能激发更大的兴趣,激发更大的能力与信心,要不干了一辈子没有成果,那对于科技人员来说是很难受的。

    谈到做学问,陈院士以亲身的经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看来做学问更应是哑铃形的,刚刚开始要打好基础,打基础是很大一头,基础是一定要打好的。”回想起当年大学学习的经历,陈院士谈到当时他们读的工程力学专业,数学要学八门,力学要学五六门,当时觉得学习起来很辛苦,但良好的数理基础对他以后的科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扎实的基础后,就集中精力,集中一个方向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在取得成果后,成果要工程化,所涉及的知识面就很广,就促使要扩大研究内容,要了解与学习更多的知识,包括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就像哑铃的另一头”。

    陈院士求学、治学的过程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发展不仅需要好的方向导航,也需要不竭的兴趣作为长期动力,一定的成果能激励科技人员持续从事科学研究。

谈学科: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采访过程中,陈院士一再提到理工科的研究不能守旧,一定要有创新思维。

    2005年陈院士在《科技创新是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文中,从造纸工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与环境三个方面论析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陈院士指出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造纸大国,正是由于造纸行业里的科技创新,我国部分造纸企业已进入世界造纸先进行列。造纸行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要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适应,我国造纸工业必须要清洁生产,必须要提高能源的有效传输和利用价值,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而这些要求都需要依托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推动了造纸工业的发展,如由连续硫酸盐蒸煮技术、中浓技术、夹网成型器技术等对造纸行业的影响看来,重大科技创新甚至能使造纸工业产生变革;此外,陈院士还特别提到,科学技术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促进目前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行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属于技术创新,造纸行业同样如此。技术创新需要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及优秀的品质;同时,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平台与环境。

    谈到学科的建设,陈院士认为学校一直以来对造纸学科的发展是相当重视的,目前提出的支撑珠三角发展计划是继续壮大发展华工的一个契机,也是发展轻工学科的机会,学校以建设一级学科为重点,推动学校整体的长足发展,完全适应目前科学发展的总趋势。陈院士在国家“985”二期的“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担任主任,这一平台不仅包括轻工一级学科,还涵盖了化工学院、环境学院、材料学院的部分方向团队。经过5年的建设,完成了多个重大课题,所获得成果都几倍于原定计划,其中申请发明专利、省部级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都三倍于原计划完成。当谈到华工轻工学科与珠三角地区轻工与食品行业的发展时,陈院士认为:“985”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轻工一级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建立相关研究院创造了条件,建设研究院将推动学科的发展,建议建设轻工食品研究院与建设轻工食品两个一级学科结合起来,最终还是以学科发展为目标。

    轻工与食品学院的研究团队里,陈院士的团队可以说是最有干劲的团队之一。每个月的单周周一是团队老师一起交流、汇报工作的时间,双周周四是团队研究生的科技交流会,会上大家交流彼此的学习、实验、论文。说到这里,陈院士说,这样大家不但有收获,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别人忙了两周科技上获得收获,你什么收获都没有,那怎么交待?对于团队里成员及自己学生的指导方面,陈院士坚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让更多的学生有自己的新理念,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陈院士认为从人生科技经历来看,25 40岁是发挥创新思维的最佳年龄段,40 55岁是获得成果的最佳年龄段。陈院士说:“我总是想给年轻人尽可能多的一些帮助,同他们相互探讨些问题,把自己的体会给他们说说,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也进行自己的思考,希望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谈人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当我们问及陈院士人生感悟时,他说,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人,还是要像个教授、像个老师,不要让别人感到你像个商人,一个人为人做事不要仅仅只想到自己。为人做事跟做学问一样也是很重要的,能干当然是一方面,但是在行业领域里的品德影响力也很重要,它会使你有能力团结更多的人,推进行业的发展,推动学科的进步。

    针对当前科技出现较为浮躁的氛围,陈院士谈到,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一步一步走来,要将做学问当做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妄想今天做学问明天就出成果那是不切实际的。在跟中年专家沟通时,陈院士也是一再强调有了成果之后一定要低调。

    陈院士认为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是相互关联的,在做人做事方面做得好,其他人就愿意跟你谈、愿意帮助你,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团队也是需要多方面协调和帮助的。正是这样的处世态度,陈院士在行业内获得很高的评价,也正由此,陈院士凭借其在行业领域里的影响力及作为院士的代表身份,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从科技部为造纸领域争取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在造纸行业里引起巨大的反响,加速推动了造纸科技的发展。

    在采访的尾声,陈院士寄语华工学子:学习科学发展观,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华工人会一代比一代强,一代比一代更优秀,华工会更加辉煌!

    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我所接触到的陈院士就如诗句中吟诵的那般,淡定、从容、平易、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