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技能与专业素养,更好地关注同学们心理健康、支持其适应大学环境,10月23日下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心育站特邀心理咨询师张景舒老师,在大学城校区C11尚学馆达观空间开展了一场以“当代大学生与‘空心病’”为主题的深度培训。本次活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互动交流,助力心理委员理解时代情绪,提升陪伴能力。
培训伊始,张景舒老师以“空心病”概念为引,指出当下部分学生尽管成绩优异、生活平稳,却时常感到内心空洞与意义缺失。她强调,这种现象不同于传统抑郁,更多表现为一种“价值感真空”———个体在长期压力下与真实情感逐渐疏离,难以感知奋斗的目标与生命的热忱。
在辨析“空心病”成因时,张老师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与心理发展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她特别指出,中学阶段未被充分完成的自我探索任务,往往在大学环境中集中浮现。健康的心理成长,既需要向外探索世界,也需向内建构稳定的自我认同。张老师也提醒,要警惕“绩点竞争”导致的人际疏离,并指出“一个无法关怀他人的人,也难以真正关怀自己”,呼吁大家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寻找幸福的支点。
为增强心理委员的实务能力,张老师还结合典型案例为大家进行了培训,讲解了如何识别同学的认知偏差、情绪波动与行为变化,并演示了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给予有效支持。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张老师一一作出回应,并推荐《被讨厌的勇气》《非暴力沟通》等作为课外拓展读物。她强调,心理困扰的缓解往往依托于关系中的理解与陪伴,鼓励大家通过持续咨询或深度社交建立真实联结,而非仅追求速效解决。
本次培训不仅深化了心理委员对“空心病”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于陪伴者角色的价值认同。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倾听与支持中传递温暖。
心理健康工作,关乎成长,系于陪伴。未来,心育工作部将持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强化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共同营造一个更具支持性、包容性与联结感的校园心理环境。

图为培训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