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奖申报】关于组织申报第十一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知
2025-09-01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浏览次数:10各有关单位:
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开展第十一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的通知》要求,现启动第十一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发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走在前列,为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二、奖项设置
第十一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奖项数量为500项,成果形式分著作、论文、调研报告三种,各设特、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含特等奖)不超过110项,二等奖不超过195项,三等奖不超过195项。
三、申报范围和要求
凡本省个人或集体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编撰并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含专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人文社科普及读物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理论文章,被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厅局级以上单位或大中型企业采纳的研究成果(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以下简称为调研报告),均可列入评奖范围。申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成果发表时间可以延至2024年6月30日止。
(一)成果必须由第一署名人申报,每人限申报一项,不得多渠道重复申报。同一项成果不得重复申报。
(二)申报成果时限:著作以第一版次时间为准;学术论文、理论文章、公开发表的调研报告以首次发表的时间为准,未公开发表的调研报告以被采纳或获得批示的时间为准,被采纳、获得批示的时间均须在评奖时限内。
(三)以外文公开出版的著作,申报时应有目录及主要内容的中文翻译(不少于5000字);以外文公开发表的论文,须通过具有证明资质的单位(如高校图书馆)提供检索证明和DOI号码网上检索页,并附上中文译稿。
(四)丛书不能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整体申报,只能以其中一部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多卷本著作以最后一卷出版时间为准,在符合申报时限的情况下可以整体申报。
(五)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在评奖时限内以同一主标题发表于同一刊物的系列学术文章可作为学术论文类的一项成果整体申报。围绕一个专题、发表标题不相同的一系列论文,不能做整体申报,只能选择其中的单篇学术论文进行申报。
(六)人文社科普及读物申报成果形式为著作,发行量必须达到5000册(以版权页印数或出版社证明为准,评奖时限内同版次印刷数可累加)才可申报。须提交关于成果效果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佐证材料,包括图书发行量、书评、相关新闻报道、受众反响等。
(七)合作成果需列出全部合作者,获奖证书将以申报时填写的排序为准。因填写差误引发的后果,由申报人及申报单位自行承担。
(八)党政机关的调研报告以及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科研单位、文化事业单位、企业等单位领导干部的成果可以参评。
(九)申报评奖的研究成果,其第一署名人必须是本省集体或在本省工作的人员。在评奖时限内正式调入我省的人员其研究成果可申报。在本省连续工作2年及以上的省(境)外聘用人员,其署名为本省单位的研究成果可申报,申报表后须附在我省连续2年的社保证明或我省单位的聘用合同(复印件)。已调出我省的人员,其研究成果不能申报。
(十)已去世的个人在评审时限内的研究成果,经其法定继承人同意,可由其生前所在单位代为申报。
(十一)凡在申报表中注明获得批示的,必须提交相关部门批示证明复印件并在该复印件上加盖受理单位公章。如无法提供批示证明材料,则不得填写“获得××批示”字样。
(十二)下列成果不列入评奖范围:
1.凡已在高于或相当于本奖励级别的评奖中获奖的成果;
2.集体撰写编成的论文集;
3.教材、教辅,文学艺术类作品及其翻译成果;
4.知识产权有争议或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成果;
5.涉及国家秘密的成果;
6.党政机关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著作、论文或为第一主编的合著成果。
四、学科设置
学科组分为:(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马克思主义理论;(3)中共党史党建学;(4)哲学;(5)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6)政治学•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7)法学;(8)社会学•人口学;(9)民族学•宗教学;(10)历史学•考古学•方志研究•地方文化;(11)中国文学•外国文学;(12)语言学;(13)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14)艺术学•设计学;(15)新闻传播学;(16)管理学;(17)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8)国际问题研究•区域国别学;(19)港澳台问题研究;(20)人文社科普及读物;(21)交叉学科研究;(22)调研报告。共22个。
五、申报所需材料要求
1.著作类报送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表》8份,著作原件2份(著作原件封面右上角用不干胶加贴标签,标明申报单位、申报人和所申报的学科),单独放置。
译著须同时提供原著1份。
胶装顺序为:《申报评审表》、支撑证明材料(包括外文成果目录及主要内容不少于5000字的中文翻译、获奖证书复印件、书评、成果被转载、引用情况等)。
2.论文类报送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表》8份,杂志或报纸原件1份、复印件8份(需复印刊物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外文论文还需提供中文译稿、版权页及其他证明材料)。
胶装顺序为:《申报评审表》、成果(外文论文的中文译稿放在论文全文后)、支撑证明材料(包括获奖证书复印件、外文论文检索证明和DOI号码网上检索页、成果被转载、引用情况等)。
3.调研报告类报送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表》8份,调研报告原件1份、复印件8份。
胶装顺序为:《申报评审表》、成果、支撑证明材料(包括采纳证明或领导批件等)、查重报告。
因体积过大等原因致使成果无法胶装的,请在封面右上角用不干胶加贴标签,标明申报单位、申报人和所属学科,单独放置。
4. 《申报评审表》和成果复印件等一起胶装,成果原件单独。申报材料原则上一律不退回。
六、我校申报时间安排
请各学院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广泛动员符合申报条件的老师积极做好申报工作。
1.9月4日前,各学院发送汇总表。各学院务必通知到学院每一位老师,并重点动员有研究成果的老师(含已退休)、尤其是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产出成果的老师积极申报。学院汇总填写《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汇总表》(附件1),电子版由各学院发送至社科处邮箱(邮件主题:**学院+《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汇总表》)
2.9月15日前,各学院汇总申报材料初稿,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报送所有纸质版材料一式一份和最终版申报汇总表至社科处,电子版发送至社科处邮箱(申报汇总表还需提交盖章扫描版)。学校按要求公示后上报,逾期无法受理。
3.9月22日前,各学院将正式材料(按通知第五条材料要求)报送社科处。
七、工作要求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本次申报工作,全面梳理本单位成果情况的基础上,靶向开展动员组织。同时要做好审核、筛查工作,重点对成果的采用、转载、效应评价及获奖情况的证明材料进行整理,相应证明材料是成果获奖的加分项,要全面收集,对于反响材料不足或者缺失的要尽快搜集补齐,以确保评奖高质量申报。
2.各申报人要高度重视,严格开展材料自查,确保符合申报规范。对参评成果申报材料的参评条件、材料真实性、成果信息、材料完整度、匿名件匿名情况、意识形态等进行严格自查。著作类参评成果要按照著作原件版权页认真核对成果名称、作者姓名、出版日期、出版社全称等;论文类参评成果要按照期刊原件认真核对成果名称、作者姓名、期刊名称、出版刊期等;调研报告要认真核对成果名称、作者姓名、完成时间等。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至祎 李鹏飞
联系电话:87114202 87110356
电子邮箱:scuta21@scut.edu.cn
材料报送地址:笃行楼905办公室
附件:
2..第十一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评审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