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无声的语言”|“华园博问”系列读书会第一季“时代的泛音”
2023-09-26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浏览次数:2849月21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园博问”系列读书会第一季“时代的泛音”第一期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四楼图书馆成功举行。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网络传播系教授芮牮、2023级全体博士生以及硕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读书会,读书会由芮牮主持。
陈刚首先对“华园博问”系列读书会的顺利揭幕表示祝贺。他表示,当今读书的意义有三个方面:读书是获取知识,拓展视野的主要方式;读书是融入人类社会、融入文明发展以及吸收人类智慧的过程;读书是跟踪学术前沿、保持思考状态的重要手段。他希望通过“华园博问”系列读书会来鼓励、启发大家“多读书”和“读好书”。
读书会主持人芮牮教授介绍了“华园博问”系列读书会的举办形式。他表示,每期读书会以一位主讲人与一位对谈人作为主体,以非正式、轻松的形式进行知识与思想的交流。同时,希望各位与会同学能够积极为读书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本次读书会的主讲人周芬从《无声的语言》出发,分享对“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跨文化”“怎么理解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跨文化”等问题的理解。她认为,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代表着长期以来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品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霍尔对此提出了一个核心理论——“文化即交流”。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会不可避免地交融,了解“他者”文化有助于文化间的差异理解与互鉴。通过文化的三个层次“显性文化”“隐性文化”“技术性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最后,对于“如何跨文化”问题,周芬引用了Berry的跨文化适应策略,既保持自己原来文化身份和特征,又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包容态度,这种文化适应策略对个人的成长是最有益的。
读书会对谈人贺晶晶认为,文化间的差异常常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也与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及社会习俗相关。她列举了一系列相关案例予以说明。与会师生从各自实践经验的角度对“如何理解文化差异”这一议题进行补充与交流。郑阳结合其留学经历分享了中欧文化差异的案例,芮牮则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在海外的工作与生活经验进行了分享与总结。第一期“华园博问”在充满趣味与理性思考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据悉,学院将定期邀请经典著作的作者或译者来参与读书会,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书中的议题与观点。立足大湾区,面向海内外,“华园博问”系列读书会将力争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读书会品牌。
图文 | 郑阳
编辑 | 刘晓蕙
初审 | 刘涛
复审 | 张庆园
终审 | 谭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