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前沿讲座第二期圆满举行

2022-11-27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浏览次数:326

1123日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前沿讲座第二期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新形势、新课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韵娟教授主持,来自多所高校的150余名师生线上参加了讲座活动。

首先,主持人罗韵娟教授对程曼丽教授受邀进行学术分享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对各位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紧接着,罗韵娟教授介绍了学院举办大湾区国际传播前沿讲座的背景,以及开办本次讲座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通过举办前沿系列讲座,广泛邀请学界和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探讨国际传播的前沿热点议题和优秀实践案例,以推动大湾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1:罗韵娟教授主持开场

讲座伊始,程曼丽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指导思想为引入,向在场师生强调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未来方向。随后,她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启动及过程”“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新形势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三方面展开,系统地为大家阐释了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及优化策略。

2:程曼丽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程曼丽教授指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在启动及过程阶段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相关重点媒体在基础设备水平、人员采编能力等都实现了巨大提升与改善,但我国媒体在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方面仍摆脱不了“有理说不开”“说了传不出”的窘境。我国媒体亟需提升话语能力,尤其需要增强话语在释疑解惑方面的作用,在现有国际传播建构性话语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转换性话语、解释性话语及修复性话语的传播占比。

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问题上,程曼丽教授认为,受世界两大格局交织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利益上的一致性及美国涉华言论的长期性等因素影响,我国国际传播舆论环境十分严峻。整体而言,西方国家对我国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任重道远。程曼丽教授认为,在未来,我们需在深入了解国际关系的前提下,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由被动传播转向主动传播,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从“说”与“做”两方面提升国际传播素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程曼丽教授还深入评析了北京冬奥会的案例,她指出冬奥会中诸如和平鸽、小雪花、AR红丝带等视觉符号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完美呈现,未来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可以从拓展与更新中国形象符号系统等方面努力,在中华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以求更好地讲好中国发展和中国成就的故事。

3:程曼丽教授回答提问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参会师生积极踊跃地提问,程曼丽教授一一进行了详尽回答。针对如何看待内宣外宣化、外宣内宣化这一问题,程教授认为,在对外传播时,我们需要了解对方国家受众的心理接受习惯,否则只能传而不通,通而无效。外宣内宣化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对内传播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谈到新疆棉事件中主流媒体话语权建构这一问题,程教授指出,需要将以往的案例进行分析,看看落地以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是否具有释疑解惑或者澄清事实的作用。同时,需要有问题意识,理清攻击性话语的根源何在,才能有针对性展开话语建构,否则无法对话,得不到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4:陈刚院长总结致辞

讲座最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进行了总结致辞,他感谢了程曼丽教授的精彩演讲和对研究院工作的指导支持,并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发展战略以及未来目标,欢迎学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建设。最后,陈刚院长再次感谢嘉宾和老师、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大湾区国际传播前沿讲座第二期圆满结束。

图文:郑佩雯、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