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新闻传播第12期科研沙龙│白红义教授谈“作为知识的新闻”
2022-11-01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浏览次数:60510月27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华园新闻传播第12期科研沙龙。本期沙龙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记者》杂志社特约编辑白红义教授作主题演讲和评议。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忠博副教授、齐莉莉老师进行学术分享,此次科研沙龙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李小华教授主持。
图 1. 科研沙龙现场
沙龙伊始,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致辞,对白红义教授受邀进行学术分享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学院举办科研沙龙的背景和初衷,希望把科研沙龙打造成信息共享、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平台,形成品牌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共谋学科建设的新发展。随后,他介绍了新闻传播系的基本情况,并欢迎和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在疫情期间积极参与线上会议。
图2. 陈刚院长致辞
随后,白红义教授以“作为知识的新闻”为题作学术演讲。他开宗明义指出,知识能够为探讨新闻业未来发展面向提供思考的路径。基于新闻研究的知识视角,他梳理出两条研究新闻知识的社会学路径:一是专业知识(expertise),二是认识论(epistemologies)。
白红义教授认为,专业知识研究将新闻生产的“后台”知识看作是新闻得以建构的专业知识,可帮助新闻工作者获得在公共生活中与其他专业人士等同的合法地位。而且,这样的“知识”已上升至专家层面,是涵盖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交叉领域。他以气候报道为例,阐明新闻业是一种两极互动的专业知识,一极是记者所面对的采访对象,尤其是在报道专业门槛较高的领域时记者需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极则是受众,记者需用通俗的语言向受众解释专业的文本,在此过程中新闻业处于上下协调的中间位置。为展现记者互动性专业知识的形成过程,他引入“实践共同体” (community of practice)理论进行阐释。关于实践共同体,主要由三个结构性要素构成——定义专业知识的领域、由人员构成的共同体、成员共同进行的实践活动,此三方面建构了完整的社会文化学习过程。
图3. 白红义教授线上分享
第二条研究新闻知识的社会学路径,即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新闻。白红义教授指出,认识论探究存在两种取向——哲学的认识论和社会学的认识论。前者是关于知识和真相的理论,难以直接应用到新闻学的经验材料分析上;后者研究的是决定知识形式和知识宣传表达的规则、常规和程序,是新闻学领域常用的认识论。他系统梳理了欧洲学者Mats Ekström新闻知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领域和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是知识的形式,探讨新闻产生和提供给受众的知识的特点;第二是知识的生产,分析哪些规则、常规、制度化的程序和分类体系指导知识的生产,还有记者如何决定什么是真实的和权威的;第三是公众对知识宣传的接受,考察哪些条件决定了公众接受或拒绝新闻业的知识宣传。并得出启示:不同的媒介提供不同形式的知识,不同形式的新闻所提出的知识宣称存在差异。
白红义教授以数据新闻的认识论作为案例,说明当前新闻认识论的研究框架,尝试从数据新闻文本与数据新闻记者两个面向进行分析,并将其分解为数据新闻的知识形式、知识生产和知识规范三个维度,在回答数据新闻认识论问题的基础上,考察数据新闻是否具有改变新闻认识论的潜力。
最后,白红义教授总结了两条研究新闻知识的社会学路径问题。他认为,目前新闻的认识论更多的是一种理论视角或研究路径,缺乏良好的分析框架,更多地还是从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专业知识与认识论两种路径的差异性仍待明晰,但两种路径均启发我们从不同维度去讨论新闻的问题,要把两种路径应用到具体的实证研究中,但这需进一步作理论化探究,即引入不同的概念或分析工具,从而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可以操作的分析框架。
图4. 科研沙龙现场
其后,刘忠博副教授作了题为“作为中间产品的知识:知识经济语境下中国知网发展的新路径”的学术分享。他基于“知网涨价”这一背景,提出三个研究反思与相关研究看法对话:知网价格上涨跟市场垄断是否有直接关系?授权问题不确定会造成价格过高吗?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如何界定?针对这些问题目前鲜少研究作出精确的界定。
刘忠博指出了当前的研究共性,即均把知识视作一种商品。在此背景下,他构建出两种关于知识的想象,一是知识作为最终产品,无论从垄断、授权还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中国知网,其背后均隐含着对学术知识的想象,即学术知识可以被买卖或交易,其对应的是消费市场;二是知识作为中间产品,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其对应的是生产过程,但是目前几乎没有任何研究持有此种观点。
刘忠博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知网是从高校、学术期刊那里“进口”学术知识这种中间产品,并将之加工为最终产品。知网的加工价值,应该体现于该公司实用的检索系统,而非单篇学术论文;这是因为学术论文的生产成本几乎都由公共部门承担,而非知网。因此,未来知网的销售定价,应以其检索系统的设置为依据,用户应用复杂的程序计算(如知网节)越多,收费越高;反之,亦然。可见,中间产品概念的引入为知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图5. 线上与线下互动
齐莉莉老师以“空间生产视域下粤港澳主流媒体大湾区报道的话语建构分析”为题进行论文分享。该研究是在爱德华·苏贾的空间理论框架下以《南方日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相关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湾区这一空间的媒介建构,并进一步讨论主流媒体如何在报道中建设第三空间。研究发现,报道文本情感偏向积极;主流媒体倾向从政府官方获取消息来源;报道题材以消息为主,解释性新闻题材偏少。
齐莉莉指出,当前新闻报道的国家、民生、文化的视角,决定其报道需要形塑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平台及其世界级城市群、宜居城市、传媒文化平台等形象,但这类报道目前缺少民众视角。因此,主流媒体应如何创新报道话语以发挥效能,促进三地之间的媒介融合仍需进一步讨论。
图6. 齐莉莉老师分享
白红义教授对刘忠博、齐莉莉两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精到的点评,对两位老师分享的内容带来的启发性表示肯定;同时提出了拓展研究视角、聚焦研究对象、深化理论探讨等建议。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老师、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刘忠博老师与白红义教授探讨面对类型繁多的新闻,对应不同的知识领域,应如何处理知识的边界问题。李梅教授结合白红义教授的分享,探讨了不同类型新闻的认识论哲学意义。
图7. 李梅教授提问
图8. 现场与会老师合影
最后,李小华教授对本次科研沙龙进行了总结,并感谢各位嘉宾、老师、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此次科研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图文:管友程、陆雅雯、伦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