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新传·风雅华工第2期 吴硕贤院士讲述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022-06-15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浏览次数:258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融会人文哲思和科学思维于现代建筑美学。69日下午,新闻与传播学院“B9新传”文化品牌活动之“风雅华工”第2期在B9南座301报告厅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吴硕贤教授以《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题,与现场师生进行深入分享交流,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主持。

会议室里的人们  描述已自动生成

吴硕贤教授带来《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专题讲座

讲座中,吴硕贤教授引经据典,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科学艺术很好地融合了起来,使同学们感受到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建筑设计的魅力。他提到,应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作为指导建筑设计的重要哲理,在设计规划中需注重留白,才能使人居环境兼具实用功能与空间美感。他还表示,中国古典园林讲求“渐入佳境、流连忘返”,这一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应成为未来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良辰”与“美景”相统一则是强调景观设计要兼重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维度。最后,针对以往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中“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吴硕贤借用《诗经》中的“士与女,方秉蕑兮。”来展现我国观“景”也“观”人的文化传统,明确地指出“人”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图形用户界面  描述已自动生成

吴硕贤教授讲解城乡规划重要哲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吴硕贤教授从专业视角为同学们讲解了声景、香景和光景三个建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声景学强调景观设计既要诉诸视觉,也要诉诸听觉,这与视听传播有异曲同工之妙;香景学则关注嗅觉,香景营造可以从中国传统园林造园实践中汲取丰富经验;光景及光景学由吴硕贤于近年首创提出,他从古代诗词中体察到古人对于光景的欣赏与营造,无论是“东方未明”、“维北有斗”,还是“夕阳无限好”,抑或是“床前明月光”等,都体现了光景在古代环境设计中的美学地位。未来,将光景学与传统的建筑光学和照明工程学等新兴科技相配合,将是营造人居光环境的重要途径。

现场师生认真学习

在提问讨论环节,师生踊跃发言,提出了“如何结合自身专业品读传统诗词?”“如何看待传统‘风水’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看待城市建筑的媒介意义?”“如何将古代建筑经验运用于现代城乡规划?”等诸多疑问,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最后,吴硕贤教授强调声景、香景与光景的“三景融合”既是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经验之谈,也是现阶段城市“双修”以及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理念。他还勉励同学们要关注传统文化,积极拓宽视野,既观古也看今,推陈出新,将专业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留住乡愁,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图/张冉兴张佳文文/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