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讲座 | 郭建斌教授带来“田野调查方法谈”专题讲座

2021-11-29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浏览次数:602

为加深学生对研究方法的认知,924日,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特别邀请到云南大学郭建斌教授,举行以“田野调查方法谈”为题的讲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冯向阳书记、院长苏宏元、副院长曹小杰,国际教育学院安然教授等师生70余人参加活动。

郭建斌教授讲述田野调查方法


讲座中,郭教授就田野调查中的重要问题“如何融入田野”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融入田野必须付出很长的时间,部分学生往往只用两三周的时间去融入田野,调查结束依然还是个“局外人”。其次,田野调查实际上是一种实地研究,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田野调查。小到公园、家庭或是实验室,大到乡村、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同时,在实地研究时,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积极沟通、交流,越过文化边界,化解隔阂,求得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最后,要像“土著”一样思考。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贴近当地人,学习他们的语言、领会他们的价值标准、理解他们的观念,脱离原本的立场,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学生向郭建斌教授提问


在提问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到的“如何参与观察”的问题,郭教授认为在“参与”中所获得的真实体验,会比“观察”更加重要。郭教授以自己曾经的“电视房”调查经历举例,他认为,有些东西是人眼或摄像所记录的视觉观察无法赋予的,要调动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协调,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

郭建斌教授与老师们进行讨论


郭教授也与老师们就观察记录、电视场域、网络民族志等话题进行了讨论。郭教授认为,在田野调查中,要“多听少问”。听,要听“与众不同”的声音。调查者要从“本文化”中脱身出来,理解和融入“异文化”中。问,要问相关度高的问题。同时,他还提到,在询问受访者问题时,要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发问,保留学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关于田野笔记,郭教授认为应当以书写来带动思考。在撰写过程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初步整理,达到驱动大脑、整理思路、触发研究问题和“保鲜”感受的作用。回顾过往,即便是在再艰苦的环境中,郭教授也逼迫着自己每天写田野笔记。长年累月的坚持和记录,给予了郭教授丰富的素材积累,所谓的灵光一闪,便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态度之上。

郭建斌教授与学院老师、同学合影


基于理论,忠于感受。讲座最后,郭教授提出要忠实于田野中的感受,也要浏览各种理论文献,扩宽视野广度,延伸思维深度,最终找到合适的“节点”,将理论经验和田野现实联系起来。


图/龙雨 文/陈兴奕 吴晓清 邱欣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