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招募2018年寒假社会实践专项调研核心团队的通知
2017-12-26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浏览次数:371各团委:
2009年以来,我校利用寒假、暑假开展了“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调研”、“双转移、双提升”调研、“家电下乡调研”、“大学生就业调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关注中国水利水电与国土资源调研”、“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90后大学生就业状况”等主题调研。调研成果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领导的亲笔批示,领导们高度赞扬学校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精神,对学校创新育人的模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对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意见建议给予高度的重视。
社会实践实现了基地建设与实践环节并重、科技创新与文化熏陶齐抓,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着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团委决定于2018年寒假组织专项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现就核心团队组建事宜通知如下:
一、专题一
(一)调研专题
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二)调研背景
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个提法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升,而且要保证群众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本次基于全国农村的调研,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全国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着怎样的硬骨头,以及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的策略,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有何抱怨以及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镇化改造等宏观和扶贫资金发放、产业带动等微观层面碰到了哪些问题以及原因进行深度调研,以期给政府提供决策建议和参考。
二、专题二
(一)调研专题
基于品牌建设的我国农村供给侧改革策略研究
(二)调研背景
今年2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在这份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焦点。专家普遍认为,针对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一号文件给出了有 力措施,这不仅有助于农业竞争力提高及农民增收,更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确实不少,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具体策略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但根本的问题是,我国农村大量优质的产品却因为缺乏科技创新的内涵以及品牌价值和市场营销的支持而在市场上得不到顺畅流通和市场溢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去强调。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为依托,重点在粮油、果茶、瓜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大宗作物及特色产业上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强化品牌培育塑造,发布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指导文件,探索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及品牌评价体系,发布100个区域公用品牌。组织开展品牌培训,强化经验交流,提升农业品牌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搭建品牌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举办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大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品牌推介活动,推进系列化、专业化的大品牌建设。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由于观念、体制、管理以及区域切割等问题,虽然许多的特色农产品打出了品牌,做出了市场,但还是有大量的农产品烂在田头,低价贱卖。尤其是对于品牌经营,大量的地区都还处于初始甚至还没有真正起步的状态。这和目前中央所倡导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转变、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的三大转变的经济发展思路不相吻合。
因此,本次调研,我们希望能深入到全国的农村,对当地开展“农村品牌建设”的措施与成效、农产品如何借助品牌的力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如何培根固基,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和情感内涵,打造特色,优化结构,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并为农村的产业转型带来推动进行全面的摸查,最后能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为中国广大的农村如何提升区域品牌价值,以品牌建设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给出有价值的建议,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三农”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专题三
(一)调研专题
产教融合2.0与双一流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二)调研背景
今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味着产教融合发展进入2.0时代。
在产教结合的1.0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内驱力不强,二是产教融合流于形式,三是专业建设不可持续,教育改革决心不足,导致学校并未真正具备将行业、高校、企业资源整合联系的平台化思维,并未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学生也未能真正在学校就掌握和具备了今后参加工作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对高等教育和“双一流”建设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明确要求。
《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直接瞄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瓶颈”。要求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考试招生配套改革,逐步提高高等学校招收有工作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
从目前“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来看,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是重点高校的主要任务。但同时,国家对“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又提出了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支持措施。
如何处理好教学、科研、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与实践应用、培养合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之间的矛盾,找到合理的融合思路和具体措施,本调研拟对全国的“双一流”大学进行深入调研,收集信息,了解各个大学的具体措施和成功经验,收集师生和家长以及当地政府的各方意见,为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组队要求
1.每个专题拟组建一支核心团队,由1名专家及6-10名学生构成,工作职责包括:
1)前期资料收集,完成问卷设计(2017年12月29日-2018年1月10日);
2)完成各调研队伍的培训、指导与联络工作;
3)寒假赴全国各地开展实地调研、访谈;
4)问卷回收、汇总,数据统计与分析;
5)撰写调研报告。
2.专家团队由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担任,学生团队成员将面向全校进行招募,选拔。报名条件如下:
1)全体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均可报名;
2)年级不限,但报名者需考虑个人时间与参与调研项目的调节;
3)专业不限,有参与调查研究活动经验、熟悉公文写作或数据处理的优先。
五、报名方式
1.时间安排
报名:2017年12月23日—28日
2.报名方式:请于2017年12月28日中午12:00前将报名表(电子版)发至工作邮箱:j2tw@scut.edu.cn(发送邮件时请注明需“XXX(专题名称)寒假调研核心团队回执”,以便报名者确认邮件是否顺利收到。)
联系人:陈聪
联系电话:020-87110458、22236668
电子邮箱:j2tw@scut.edu.cn
附件:关于招募2018年寒假社会实践专项调研核心团队的通知.docx
校团委
2017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