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控制工程是应用控制理论及技术,满足和实现现代工业、农业以及其它社会经济等领域日益增长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重要的工程领域。在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用自动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农业和其它社会经济领域的过程中,新型的控制工程人才需求缺口十分巨大。控制工程领域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与控制工程密切相关的专业学位,培养掌握控制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本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所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向
1.工业自动化及过程控制技术
2. 装备与制造系统中的控制及技术
3. 建筑智能化及系统集成技术
4. 网络化及现场总线集成技术
5. 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6. 工业工程与信息化
7. 智能检测与智能控制
8. 嵌入式系统技术
9. 仪表及自动化装置
10.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11.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技术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2.5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期限后,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5年。
四、培养方式
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一般应在1年内完成,实践教学一般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习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6个学分,专业实践课程2学分,专业实践环节3学分。
六、课程设置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主讲教师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必 修 课 | 1 | S000102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0 | 1 | 黄理稳 | 笔试 | | |
2 | S0001025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0 | 1 | 陶建文 | 笔试 | | ||
3 | S0002033 | 英语听说 | 72 | 2.0 | 1 | 左鸣放 | 笔试 | | ||
必修课分组一(基础课):3门课最少选2门 | ||||||||||
1 | S0811028 | 线性系统理论 | 48 | 3.0 | 1 | 苏为洲 | 笔试 | | ||
2 | Z0111027 | 矩阵分析 | 48 | 3.0 | 1 | 岳喜顺 | 笔试 | | ||
3 | Z0811029 |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 | 48 | 3.0 | 1 | 肖兵 | 笔试+实验设计 | | ||
| 必修课分组二(专业基础课):7门课最少选2门 笔试 | |||||||||
1 | Z0811008 | 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与应用基础 | 32 | 2.0 | 2 | 胡跃明 | 笔试+课程论文 | | ||
2 | Z0811019 | 系统工程 | 48 | 3.0 | 1 | 田森平 | 笔试 | | ||
3 | S0811019 | 模式识别原理(2) | 32 | 2.0 | 1 | 李彬 | 笔试 | | ||
4 | S0811003 | 自动检测和仪表中的共性技术 | 32 | 2.0 | 2 | 王剑 | 笔试 | | ||
| 5 | S0811024 | 系统辨识、建模与仿真技术 | 48 | 3.0 | 2 | 邓飞其 | 笔试 | | |
6 | S0811038 | 估计理论与信号检测 | 48 | 3.0 | 2 | 李艳 | 笔试 | | ||
7 | Z0111030 | 电力电子技术(II) | 32 | 2.0 | 1 | 王孝洪 | 课程论文 | | ||
必修课分组三(外语):最少选课1门 | ||||||||||
1 | S0002027 | 英语读写 | 36 | 1.0 | 2 | 左鸣放 | 课程论文 | | ||
2 | S0002028 | 现代英美社会文化 | 36 | 1.0 | 2 | 左鸣放 | 课程论文 | | ||
3 | S0002029 | 实用英语写作 | 36 | 1.0 | 2 | 左鸣放 | 课程论文 | | ||
4 | S0002030 | 商务英语 | 36 | 1.0 | 2 | 赵淑梅 | 课程论文 | | ||
5 | S0002031 | 英语视听说—新闻与影视欣赏 | 36 | 1.0 | 2 | 左鸣放 | 课程论文 | | ||
选 修 课 | 1 | Q0004001 | 研究生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 | 32 | 2.0 | 2 | 宋广文 | 笔试 | | |
2 | S0811006 | 计算机网络 | 32 | 2.0 | 2 | 袁鹏 | 课程论文 | | ||
3 | S0811007 | 人工神经网络基础及应用 | 32 | 2.0 | 1 | 魏武 | 课程论文 | | ||
4 | S0811011 | 智能控制 | 32 | 2.0 | 2 | 赵俊红 | 课程论文 | | ||
5 | S0811031 |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 32 | 2.0 | 2 | 李向阳 | 笔试 | | ||
6 | S0811032 | 现代电子生产设备 | 32 | 2.0 | 2 | 戚其丰 | 课程论文 | | ||
7 | S0811042 | 脑机接口 | 32 | 2.0 | 2 | 顾正晖 | 实验设计 | | ||
8 | S0811043 |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 32 | 2.0 | 1 | 俞祝良 | 课程论文 | | ||
9 | S0811044 | 机器视觉 | 32 | 2.0 | 1 | 高红霞 | 课程论文 | | ||
10 | S0811045 | 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 | 32 | 2.0 | 2 | 曾明 | 课程论文 | | ||
11 | S0811046 | 数据采集与监控软件系统及应用 | 32 | 2.0 | 2 | 史步海 | 课程论文 | | ||
12 | S0811063 |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 32 | 2.0 | 1 | 谢巍 | 课程论文 | | ||
13 | Z0111024 |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 32 | 2.0 | 1 | 刘少君 | 课程论文 | | ||
14 | Z0111034 | 计算机控制系统(全日制工硕) | 32 | 2.0 | 1 | 刘富春 | 笔试 | | ||
15 | Z0111035 | 最优控制 | 32 | 2.0 | 2 | 陈晖 | 笔试 | | ||
16 | Z0111036 | 现代工业工程 | 32 | 2.0 | 1 | 田森平 | 笔试、课程论文 | | ||
17 | Z0811002 | 控制网络与系统集成 | 48 | 3.0 | 1 | 陈立定 | 课程论文 | | ||
18 | Z0811003 | 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全日制工硕) | 32 | 2.0 | 2 | 曾明 | 课程论文 | | ||
19 | Z0811005 | 机器人工程及技术应用 | 32 | 2.0 | 2 | 杜启亮 | 课程论文 | | ||
20 | Z0811011 | 鲁棒控制 | 32 | 2.0 | 2 | 黎善斌 | 课程论文 | | ||
21 | Z0811013 | 数字图像处理(全日制工硕) | 48 | 3.0 | 1 | 戚其丰 | 课程论文 | | ||
22 | Z0811014 | 智能信息处理 | 32 | 2.0 | 1 | 莫鸿强 | 笔试+课程论文 | | ||
23 | Z0811016 | 系统辨识建模与仿真 | 48 | 3.0 | 2 | 邓飞其 | 课程论文 | | ||
24 | Z0811018 | 人工智能技术 | 40 | 2.0 | 2 | 吴忻生 | 课程论文 | | ||
25 | Z0811023 |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 | 32 | 2.0 | 2 | 王聪 | 课程论文 | | ||
26 | Z0811024 | 小波与多尺度随机分析 | 40 | 2.0 | 2 | 贺霖 | 课程论文 | | ||
27 | Z2003033 | 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 | 32 | 2.0 | 2 | Phil Campbell | 笔试 | | ||
| | | | | | | | |
七、必修环节
(一)专业实践(3学分)
从第二学期末开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必须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少于1年。
(二)技术讲座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10次以上技术报告会。每次应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技术讲座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附不少于1500字由导师签字认可的小结。
(三)学位论文环节
1.学位论文开题:第三学期初(2~6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可在实践单位举行。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第四学期初(4~8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可在实践单位举行。
3.预答辩:第五学期初(2~6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举行预答辩。
4.答辩:第五学期中(10~14周),符合答辩条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举行答辩。
八、学位论文要求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型研究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应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二)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和进展;审核其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四)评阅专家至少两人;应为本学科专业或相近的学科专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目前仍从事科学研究,比较熟悉当前国内外本学科的前沿以及发展与动态,学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至少有一名是校外专家,两名评阅专家不能同一单位。评阅专家名单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拟定。
(五)学位论文答辩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授予本学位类别(领域)工程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