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CAC2025平行会议】2025中国自动化大会“具身感知与智能机器人”平行会议顺利召开

2025-10-20

2025年10月11日下午,由中国自动化学会(CAA)主办,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具身感知与智能机器人”平行会议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丛杨担任会议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卫东、山东大学教授王超群、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蒋树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兰旭光、浙江大学教授李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贺升、浙江大学教授刘勇、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金一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孙干作主题报告。本次平行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丛杨主持。

丛杨教授主持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兵教授作题为“高适应性变胞机器人”的报告。报告聚焦复杂运动时序的多重变胞机器人机构的综合与设计理论,提出了偏心驱动力驱动的多向运动传递技术和单环变胞机构的构型综合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刚柔混合可展开支撑机构、可编程二维和三维变胞超结构与小型变体机翼原理样机。

上海交通大学张卫东教授作题为“空海跨域协同关键技术研究探索与开发实践”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空海跨域协同在现代国防战略、海洋资源开发及应急救援等场景中的应用需求,分析了空海跨域协同的关键技术,探讨了空海跨域协同面临的技术瓶颈与难题,展示了其团队围绕无人艇、无人机和空海跨域协同系统开展的多方面技术验证。

山东大学王超群教授作题为“面向柔性物体操作的机器人具身技能学习”的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在柔性织物建模、感知与操作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基于模仿学习、强化学习和仿真建模的解决思路,并展示了其团队在抓取、展平、折叠及缝制等方向的最新成果,最后对机器人柔性技能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中国科学院大学蒋树强教授作题为“面向柔性物体操作的机器人具身技能学习”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具身智能与具身导航的研究背景,并汇报了基于具身场景认知的视觉导航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具身导航从虚拟到真实环境的适配并给出演示。

西安交通大学兰旭光教授作题为“具身智能的挑战与边界:物理世界模型构建与因果推理”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具身智能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具身智能的边界,进一步提出一种自我进化的具身智能框架,构建了非结构场景基于视觉常识推理的机器人自主作业和持续学习方法。报告还介绍了自举模型预测控制、多机器人自主协同方法及相关算法的应用。

浙江大学李玺教授作题为“基于多模态表征的图像和视频世界模型生成”的报告。报告围绕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学习方法,深入剖析多模态高效生成、理解和表达等多维度视角,并系统回顾了多模态特征表达和学习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介绍了近年来其团队利用特征学习进行视觉语义分析和理解生成所做的工作及应用。最后探讨了多模态视觉生成和理解面临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王贺升教授作题为“机器人视觉导航与操作”的报告。报告着眼于移动与操作这两大服务机器人的核心功能,对服务机器人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难点进行概述,并介绍了其团队的主要成果:针对机器人动态环境下导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定位导航方法。针对复杂环境下机器人操作,创建了自适应视觉伺服框架与基于学习的移动操作方法。针对机器人移动操作,形成了一套实用性广的基于视觉的方法体系。

浙江大学刘勇教授作题为“自动驾驶信息处理技术的演进之路”的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自动驾驶信息处理技术的演进之路,剖析了各阶段技术的驱动因素与局限,也展望了世界模型与算力的深度结合等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延伸至具身智能的长远前景。

北京交通大学金一教授作题为“复杂场景下的多模态感知与具身交互:技术与挑战”的主题报告。报告聚焦多模态感知与具身交互智能在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如何融合异构感知数据以提升智能体的理解与响应能力。其团队提出多模态协同感知与认知机制,并系统梳理了具身智能在智慧交通领域的技术挑战与未来趋势。

华南理工大学孙干教授作题为“开放场景下机器人自主感知技术”的报告。报告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探索解决在开放未知场景中面临“如何学习”等诸多挑战的方法。在传统机器人在线感知和识别的基础上,引入“终身机器学习”,并从新数据、新领域和新任务等不同场景分别介绍其课题组近年来在终身机器人学习上的研究进展。

参会嘉宾作报告

      本次会议聚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认知、交互与自主学习等关键议题,系统介绍了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了多模态感知、人机协同、情境理解与类脑学习等前沿技术如何推动新一代机器人系统的实现与广泛应用。

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