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创新班专业白皮书
2022-09-06
1. 专业定位
本专业立足于国家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建设需求,自动化专业定位于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自动化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适应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胜任从事自动化相关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成为自动化及相关行业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研究型科技创新人才,能够进一步深造。
2. 培养目标
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创造技能,能在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自动化装备与仪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等自动化相关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宽口径、高素质、研究型的自动化科技与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5年左右能够:
(1) 对社会、法律、安全、环境和经济问题具有全面思考能力,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服务国家和社会;
(2) 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地、创造地解决综合自动化系统、自动化装备与仪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信息技术等自动化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和工程技术人才;
(3) 具备国际视野,具有清晰的口头表达和书面陈述能力,能够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4)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参与工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并担任一定的组织角色;
(5) 坚持终身学习,通过工程技术培训、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职业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展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3. 培养规格
本创新班的学制为3+1+3年,前三年为自动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中间一年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与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后三年为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阶段(其中尽量含境外学习交流一次)。在第三学年,学生可以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相关专业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本科毕业(选择本科毕业的学生要在第四学年完成本科培养计划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后申请该专业的学士学位),本硕连读创新班中进入连读硕士的学生在完成硕士培养计划和硕士论文后申请硕士学位。
完成本科毕业任务需达到171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71学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70学分及集中实践教学30学分。
4. 课程体系
课程先后修顺序总体遵循“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原则,其中:
(1) 数学和自然科学包括工科数学和物理基础;
(2) 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图学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分析、控制工程基础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3) 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现代控制工程基础、信号获取与处理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等知识领域中的核心内容;
(4) 专业类课程包括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特点,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5) 专业实践类是在所开课程基础上,按照需求开设的对应的创新实践课程。
自动化创新班更强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科技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另开设了自动化领域的科技前沿导论课、专业实践课,以培养的学生的科研能力。
5. 师资队伍
自动化创新班与自动化专业师资共享,共有专业教师55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2人,讲师8人,高级工程师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总数的100%,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望的著名学者。
6. 教学条件
学校为本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在实验方面,本专业教学和课外实践创新可使用的实验室包括分布在各学院的校级基础实验室、学院本科教学实验室、学院科研平台实验室和学院专业实验室。
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上述基础实验均在学校相关实验教学中心完成。
学院拥有国家级电气与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课程包括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机及拖动基础实验、自动检测技术实验、微型计算机原理实验、运动控制系统实验、过程控制工程实验等,均在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完成。
本专业利用学院科研基地,包括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智能系统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本专业大部分的教师同时在这些基地中承担了科研活动,接纳本专业学生进入这些基地进行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将理论知识面与实际生产工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与校外企业单位联合建立了15家实习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