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16创科技文化节活动
2016-12-03
自动化创新班2016年科技文化节于11月13日下午3:00举行,并在同学们的陪伴下完满结束。很感谢学院给我们班这样的机会,让大家欢聚一堂,满怀兴奋地徜徉于科学与文化之中。
总的来说,大家的表现都非常的积极。毕竟这段时间大家奔波于各类事务,能够抽空来到我主办的科技文化节真的让我非常感动。在知识竞答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地思考每一道题,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甚至踊跃地提出质疑。感谢同学们的讨论与质疑,我才能捕捉到准备工作中的漏洞。另外所有的同学都从开头陪我走向文化节的结尾,体现的不仅是对科学与文化的兴趣;在更加符合人文情怀的层面上:是他们对活动举办人的尊重。我轻轻的拾起这份尊重,我的记忆有多长,我就珍藏它多久。
本次科技文化节的特色主要有4个。第一,本次活动虽名为科技文化节,但并不是宣传远离我们的高端难懂的科学理论与文化理论。相反,我所出的题目有许多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有的与中国最新科技成就有关却又基于大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而不至于使同学们面对题目不知所云。第二,本次活动题目较少,但内容十分充实。在我看来,我所出的题目丰富了同学们对科学与文化甚至是生活片段的认识,引导他们走出容易犯的误区并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答案。第三,我所举办的活动并不像普通科学知识竞赛一样枯燥无味。作为一次知识竞答,本次活动适当的添加了动漫人物等以渲染娱乐气氛,甚至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题目,本身就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娱乐性。第四,本次活动预计中使用经费极少,装饰与选项卡等均由手工制作,体现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节约了些许开销。(但后来为响应审批组对活动的要求,我们购买了适量的零食和奖品,并上交了发票。)从这四个方向来说,我认为本次科技文化节还是办得很满意的。
回归到科技与文化的主题,科技与文化到底是什么概念,值得我们精心举办一场活动也值得同学们抽空参与?当然,我不会深入地去探索科技与文化的概念,我会将自己的一知半解奉献给这次让我受益颇多的科技文化节。科技是支撑国家发展兴盛的强大动力,即所谓科技兴邦。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进步,在通往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让世界刮目相看。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建成、神州十一号飞天,所有的所有都在证明中国科技与综合国力的强大。文化所指向的含义应该说比科技更源远流长。文化的种类繁多,多元的文化才使得这个世界绚丽多彩。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的缺失必定会造成国民素质的低下与科学教育的瘫痪。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国一直在提倡打造文化的品牌。但在我看来,并不比要坚持打造出对外的品牌;中国的文化,实际上应首先是中华民族坚守的底牌。科技与文化并不相对孤立,事实上,科技的背景指向文化,文化里有些尖端的部分又指向科技。但协调科技与文化,确确实实是国人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可谓丰富多产,历史文化也辉煌绚烂。就像本次活动中列举的扇子、木牛流马、绕口令等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所以在古代中国,我们并不是只有四大发明和四大名著才拿得出手。但问题是,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开始遭受来自各个方向的碰撞。例如上面所谈到的扇子,中国扇文化源远流长,经历长期的沉淀与进化后在某一段很长的时期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是啊,曾今帝王将相引以为豪的文化物质,现在又有多少人在重视?随着电风扇和空调的普及,扇子不可避免地从人们的视野和需求中淡化出去。我们不能说扇文化没了,它确实还存在,只是明显弱化。当一种文化快走到尽头时,可能才会有人提出要保护并继承传统文化。那要怎么继承呢?难道要我们放下手头的工作,费心去关注几把扇子,或者干脆退出功利社会,成为每天制作扇子的隐士?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大难题,怎么解决,以我的水平无法解释,只能抛给同学们深刻思考。回到科技与文化的平衡问题,现时代这个问题相当突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对这个问题的描述,应该会触动读者的心弦。弦音响了,我们还能平静吗?我们不能平静!我们需要科技需要文化,需要他们联手告诉世界中国很强大。平衡科技与文化,一代一代都在路上,希望大家在远走的时候勿忘初心。
科技文化节告一段落了,我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还在回味。其实不必回味,下一次的活动,我们依旧相约,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