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赶到采访教室的时候,许啸天把手机横屏,打着炉石。见到我们时,他朝我们挥了挥手,腼腆地笑了一下:“等太久了,就忍不住开了一把,实在不好意思!”。游戏玩罢,他把手机揣进兜里,没等我们开口就先提了条件:“今天我们少谈一些科研和学习,多谈一些文学和诗歌好么?”这就为我们的采访定下了基调。
人物名片
许啸天,2016级材料类全英创新班学生,公众号“一只小鲤鱼”鱼塘塘主,目前SCI论文在投4篇,现已保研至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所张睿老师课题组。
坚持一件简单的小事就不容易
于是我们就谈起了他的个人公众号“一只小鲤鱼”——这是大学三年以来他最骄傲的一件事,也是我们采访他的初衷。他坦言他没有什么豪言壮志,非要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文章博取多少眼球不可,有的只是简单的一腔热情。
“大学生拥有个人公众号并不稀罕,但不逞三分钟热度,而是坚持不懈把它运营下去,还是挺难坚持的。我只是简简单单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吧。”大学三年来,他发表了六十余首诗歌,二十余篇内容迥异的文章。在没有原创作品发布时,小鲤鱼就在每天晚上23:40分以文字消息形式推荐一首别人的诗。
“这个想法也是我的灵光一闪。一方面能让这个公众号发挥更多作用,另一方面也逼迫我不断读诗,才能给读者分享好诗。一开始总要提醒自己,后来慢慢就成了习惯,就算明天考试或今晚轰趴,都不会忘记要发诗这件事。”许啸天笑了笑,“小鲤鱼后台常常收到很多留言,分享心情或者推荐诗歌。我觉得我就像一个树洞一样,可以听朋友或者陌生人唠嗑。我希望大家失眠时,能点开小鲤鱼里的诗和文章找到一些小小的慰藉,这就好了。当然,我自己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回顾自己的文章,常常感叹‘哇这样的文章居然是我自己写的,现在笔力应该达不到了吧’。”
(滑动查看公众号剪影 )
公众号的常驻作者只有他一个人,但许多跟他一样爱好写作的朋友,也经常给他投稿。“诗歌、影评、时评、论文,基本上投稿都写得很好,我都会发出来。”就这样,“一只小鲤鱼”成了许啸天和他的朋友们的一个小小的交流平台。
诗歌是光
采访过程中,“诗歌”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从高考失利和第一次失恋开始,诗歌就是他的良药。在面对苦闷,他学会与生活和解:“你念着生活的配方/一烧杯与咖啡无异的中药/三药匙关乎革命或爱情的电影/八毫升肉体的磨砺/几微克红楼/几瓢远去的睡眠/几缕三岛*吐出的烟/用一整桶名为无意义的溶剂溶解/你小心翼翼搅拌/担心溅出哪怕一滴词语或意义”
(*三岛由纪夫,是许啸天最喜欢的日本作家)
他为现代的年轻人不再写诗感到难过。“八十年代校园里人人都是诗人。一个年轻人,谁不想在深陷爱情的时候写上几句呢?手机还是让大家变得太浮躁了呀。”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来,许啸天既读诗也写诗,但对诗歌的本质有一次彻底性地认识和反思,来自于他的一次支教经历。
(许啸天和支教小朋友们)
“大二暑假去粤西的双合镇给当地乡村小朋友支教,我上的是《现代诗歌鉴赏》。一趟下来发现精心准备的童谣和诗歌并不能真正打动当地的孩子,他们似乎对母爱、生命、大自然这些美好的命题习以为常,而我自己反而被小朋友们某些奇妙的比喻和想法打动。”他在文章里写到:
“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有许多远比诗歌重要且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们未来某个时刻能够对诗歌有那么一点点感动触动冲动,我就已经功德无量。”
他说他会继续写下去,直到有天发觉生活本身比诗歌更值得玩味为止。
(照骗,在支教乡下)
学材料的码农诗人
问到为什么要学理科,许啸天坦言,在高中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他就沉醉于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的统一,也就一心想追根溯源世界本质的美。另一个稍显怪异的原因是,学理科、尤其是学材料这样一门探究物质本源的学科,让他写起诗来也就更是自成一派。
他表示理科不仅是他的本职专业,也给他的诗歌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滴THF*溅到我的左眼里,我当时眼前一黑,觉得我肯定要瞎了。还好及时处理,拼命用水冲洗眼睛,才没有出事故。晚上睡觉前我就写了这样的诗句:‘温润的水把他拉回生活的通风橱里/晚上他躺在一叶扁舟里/感到从未这样亲近这摇晃的水面/他只记得两件事/喷火的眼与押韵的溶剂’。有些经历,文科生是永远无法体验的。”
(*THF,四氢呋喃,为一种常用但剧毒有机溶剂)
许啸天并没有因为做公众号而不务正业:成绩在班里排前百分之二十的上游水平,连续两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大一下学期进入唐本忠院士课题组进行高分子化学合成方法学方面的科研训练,提前体验科研生活,经过不断的努力,现在拥有在投SCI论文4篇,受理专利1个。
“归根到底还是实验室去得勤奋,帮师兄做了不少工作,才收获了这些小成果,不是我自己厉害啦。”一谈到学习和科研,许啸天就连忙摆手,仿佛那些都不是他的成绩,“我的英语底子不好,示范学院全英教学模式的培养让我的英语进步了不少,现在在各种场合下也敢开口说了。”
许啸天的人生信条是:“任何事都是一种经历。”看起来非常普通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蕴含的意思却是:他愿意去尝试任何新奇事物,直面任何挑战,它们终将成为一个人生命和经验里的一部分,而对于许啸天来说,他的所有经历都有可能成为他诗歌的一部分。所以他像所有大学生一样积极参与学生组织与校园活动,现任百步梯学生创新中心新闻中心新闻总监,两度杀入材料学院歌手大赛决赛,蝉联三届材料学院院运会跨栏冠军,各种大小球赛也总有他的身影。他总是乐于尝试,希望在这些不同经历里获得新的乐趣。
(许啸天参加的阴天里的院级足球赛)
经过三年努力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得许啸天获得了推免研究生的资格。他决定保研到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所师从张睿老师进行材料计算与模拟方面的研究。他承认这个即将面对的全新的领域会给他带来不小的挑战:“本科做了太多合成方面的科研,觉得有点儿力不从心,所以想换一个方向深造。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材料专业的学生数理和编程基础都不太好,学做计算模拟将会充满挑战。”
“学计算模拟要打不少代码,所以有些朋友叫我‘码农诗人’。我觉得这两个的词组合在一起还挺意思,毕竟文人王小波和许知远都是学计算机出身的。”他意识到他以后可能会很忙碌,沉浸在0和1,以及数学物理的世界里,没有空闲时间读书写作。“我想这些应该不冲突,何况学习到的知识都会成为内化为人的一部分。想象一下我用编程语言写诗,用诗歌语言编程的样子。”他的玩笑把大伙都逗乐了。
(许啸天的文学偶像之一王小波也打代码)
分成两半的人
“我们作为示范学院来采访你的团队,你一直在聊诗歌、文学、公众号,总得说点儿什么跟示范学院有关系吧?”我们担心交不了差,许啸天却哈哈大笑起来:“怎么就没关系了?示范学院的黄春娴老师可还是我的忠实读者呢!”
“最后给读者诸君分享一本我最近刚刚读完的书吧,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讲一个子爵沿着对称轴被劈成善恶两半并且分别存活下来的故事。人总是具有多重性格,在很多时候需要一个自己与自己对谈的机会。我们生活里眼见耳闻的事情,也常常富有多重意味,需要仔细辨别与品尝。”许啸天眼里露出狡黠的光。
我们知道,这又是他给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