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贺爽及合作者研究成果登上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温度自适应织物助力可持续发展

发布者:刘德桃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0

北京服装学院贺爽及合作者研究成果登上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温度自适应织物助力可持续发展

<p style="font-size:20px;font-family: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line-height:1.75em;">原创 Dr Jing CLIC 2025年09月15日 07:50 北京

<section uuid="4156125047098904" title="滑动盒" data-ism="0" data-label="scrollBox" data-gtype="container" data-sid="0.2080197467825713" data-rsid="0">


       CLIC是由竟峰博士等众多科研界、实业界和投资界人士共同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以推动科技创新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育为核心目标,从2021年以来已组织近60场线上线下科创交流活动。CLIC系列活动包括(不限于):CLIC TalkONline(博士沙龙)、CLIC TalbeTalk(CLIC小饭桌)、CLIC INNOVSalon(CLIC科创沙龙)、CLIC RoadShow(CLIC融资路演)、CLIC Annual INNOVMeeting(CLIC科创年会)等多种有资有料的方式。CLIC旨在为大家提供观点交换平台和高质量社交场域,实现合作创新小目标,培育新质生产力。

HOW To Join?

       CLIC创新网络矩阵目前以商丘籍(不限于)科研人员为主,以及部分实业界和投资界人士。为确保交流质量,我们的活动均采用闭门会形式,暂不接受公开渠道报名。好消息是,我们目前已联系到近2000位商丘籍博士,你可以向你身边的小伙伴打听一下,很有可能他已经找到了活动的入口,你可以请他邀请你加入。你也可以通过发邮件或公众号后台留言的方式与小编取得联系。

CLIC & CLICKnow


>ection>


在追求舒适生活的道路上,我们总希望冬天能温暖如春,夏天能凉爽宜人。但传统的供暖和制冷设备往往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穿的衣服、住的帐篷自己就能智能调节温度,无需额外能源,真正实现“冬暖夏凉”呢?

北京服装学院服贺爽及其合作者发表于《科学》子刊的突破性研究“Temperature-adaptive dual-modal photonic textiles for thermal management”,将这一梦想照进了现实。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发的一种温度自适应双模态光子纺织品,就像给布料赋予了“思考”能力,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自动在“吸热模式”和“冷却模式”之间切换,为人体和居住空间营造一个全天候的舒适温度区间。2024年10月,这一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r2062)

<img data-src="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BIVtaaEUsvfPTjMmgDgwQOIjFrsolXdicvibMGg4fF6Af4BvO90a4IicRQoe0q6xHVHq18NdWTH2sItPQ8m0JzLibQ/640?wx_fmt=jpeg#imgIndex=1" class="rich_pages wxw-img" data-ratio="0.44861660079051385" data-s="300,640" data-type="png" data-w="1012" type="block" data-croporisrc="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BIVtaaEUsvfPTjMmgDgwQOIjFrsolXdicnvlOe0HyUorBhrVG8LpJSVvvpg4ZPSTR585RREz0ibWWnYicTbdibjs1g/0?wx_fmt=png&from=appmsg" data-cropx2="1012" data-cropy1="3.5017301038062283" data-cropy2="456.9757785467128" data-backw="578" data-backh="259" data-imgfileid="100006066" data-original-style="width:100%;height:auto !important;" data-index="1" src="/_upload/article/images/a2/ca/c72a9a414e5bbb4e455ac37b6dc4/a8e4efa6-3a09-4657-9f41-2034dfd6d69d.jpg" _width="100%" __sec_open_place_holder__="true" data-sec-load-status="2" data-report-img-idx="2" alt="图片" />

该研究成果还受到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关注,并在其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中报道,进一步肯定了研究成果的国际前沿性和重要意义。

图片

一、 灵感与挑战:为何需要“智能”调温?

传统的温度管理方式,无论是空调、暖气还是电扇,都依赖于外部能源的持续输入,不仅消耗巨大,还加剧了环境负担。而大自然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免费的能源:冬天的太阳光和夏天的辐射制冷。

  • 太阳能加热:很好理解,就是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来取暖,就像冬天晒被子一样。理想材料需要能高效吸收太阳光(波长约300-2500纳米)。

  • 辐射制冷:所有物体都在时刻向外辐射热量。地球大气层有一个“大气窗口”(波长约8-13微米),在这个窗口内,热量可以毫无阻碍地穿透大气,散逸到寒冷的外太空。如果一种材料能在这个窗口强烈地辐射热量,同时又能高效反射太阳光避免被加热,那么即使在阳光下,它也能比周围环境更冷。

然而,现有的技术通常只能实现单一功能:要么只能强力制冷,在冬天反而会加剧寒冷;要么只能强力吸热,在夏天会变成“烤箱”。自然环境的温度是不断波动的,因此,开发一种能智能感知温度并自动切换功能的材料,成为了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

二、 神奇的材料:如何实现“智能”切换?

这项研究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智能织物(SF)的创新材料。它的制备过程巧妙地融合了多种材料科学的前沿技术。

1. 智能调色核心:热致变色微胶囊(TM)

想象一下,这种织物里镶嵌了无数个微小的“温度感应变色胶囊”。每个胶囊的核心是三种物质的混合物:

  • 隐色染料(CVL):一种特殊的染料,本身颜色很浅。

  • 显色剂(BPA):一种酸性物质,能与CVL反应,使其变成深色。

  • 溶剂(1-十四烷醇):一种蜡状物质,其状态随温度变化是关键。

工作原理如下:

  • 低温时(如<25℃):溶剂凝固,其结构迫使显色剂与染料紧密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使染料变成黑色。此时胶囊呈现黑色,高效吸收阳光。

  • 高温时(如>25℃):溶剂熔化,破坏了显色剂与染料的接触,化学反应逆转,染料恢复浅色。此时胶囊变为白色,高效反射阳光。

通过调整这三种材料的配比,科学家可以任意设定胶囊的变色温度(Tc),例如5℃、15℃、25℃或31℃,以适配不同地区和应用场景的需求。

图片

2. 坚韧的保护层:石墨烯外衣

然而,传统的热致变色材料非常害怕紫外线,在户外阳光下很快会失效。为此,研究团队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 薄薄地包裹在每个变色胶囊外面。

石墨烯是众所周知的“明星材料”,强度高、柔韧性好,并且能有效吸收和抵御紫外线。这层坚固的“铠甲”极大地保护了内部的变色核心,使其耐久性大大提升。实验表明,即使经过长达60天的强紫外线加速老化测试,材料的性能依然保持在99%以上。

3. 冷却增强大师:硫酸钡颗粒

仅有变色胶囊还不够。在白色状态下,它对某些波长的光反射能力还不够强;同时,它的辐射制冷能力也有提升空间。研究团队引入了另一种“神器”——硫酸钡(BaSO₄) 微纳米颗粒。

硫酸钡是一种非常白的矿物。经过精密计算,直径约500纳米的硫酸钡颗粒能最有效地散射整个太阳光谱(尤其是300-700纳米的可见光核心区域)的光线,极大增强材料的阳光反射力。同时,硫酸钩自身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在“大气窗口”内也具有很高的热辐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制冷效果。

最终,将石墨烯包裹的变色微胶囊(G-TM) 和硫酸钡颗粒与水性聚氨酯粘合剂混合,通过简单的喷涂工艺,就能均匀地附着在棉花、涤纶等各种基础织物纤维上,制成大面积的智能织物(SF)。这种工艺还允许它将功能材料轻松地喷涂或涂刷在无纺布、纸张、钢铁、木材等多种表面上,应用前景极其广泛。

图片

三、 卓越的性能:实际效果如何?

实验室数据和户外实测都证明了这种智能织物的强大性能。

  • 光学调制能力:这种织物在冷(黑)、热(白)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时,其对可见光的吸收率变化(即光学调制能力)高达80% 以上。这意味着它在冬天能变成高效的“太阳能捕获器”,在夏天则变成高效的“阳光反射镜”。

  • 辐射冷却能力:在夏日正午(环境温度40.2°C,太阳光强>625 W/m²)的北京户外测试中,处于白色状态的智能织物(SF-5)比环境温度低了8.2°C。计算表明,其冷却功率最高可达80 W/m²,相当于每平方米的面积上时刻都有一个小功率电扇在吹走热量。

  • 太阳能加热能力:在低温环境下,处于黑色状态的智能织物(SF-25)能高效吸收阳光,其温度显著高于白色涂层。在光照强度大于200 W/m²时,其温度可比人体舒适温度高出19°C以上,提供显著的加热效果。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智能和稳定。当温度接近其设定值时(如25℃),相变材料储存或释放热量的特性会帮助温度稳定在该值附近,防止过热或过冷,就像一个内置的缓冲器。

图片

四、 走进生活:从衣服到帐篷的应用展示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生活。团队用这种智能布料制作了两样东西:

1. 智能调温服(TMSG)

研究人员将SF-25布料裁剪缝制成了一件普通的夹克。在15°C的凉爽环境中,衣服呈黑色,吸收阳光后,其表面温度能迅速升至20°C,为穿着者保暖。在33°C的炎热环境中,衣服变为白色,内部温度可维持在舒适的26°C左右。即使连续暴晒10天,它依然能出色地将内部温度维持在20-26°C的舒适区间内,而外界温度在18-33.4°C之间波动。并且,它耐水洗,经过多次洗涤后性能几乎不衰减。

2. 智能调温帐篷(TMST)

团队制作了一个长3.5米、宽2.9米、高1.3米的大帐篷。在寒冷时,帐篷外表呈黑色,吸收阳光加热内部空气;在炎热时,帐篷变白,反射阳光并通过辐射冷却降低内部温度。实测数据显示,当外界气温在14°C到33°C之间剧烈波动时,帐篷内部能始终维持在19°C到26°C的人类体感舒适区间内。这意味着,它将人类的户外热舒适范围扩大了约8.5°C。

图片

图片

五、 未来与展望

这项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人们可能不再需要为应对季节变化而购置大量不同厚度的衣物,一件“自适应”夹克或许就能搞定;户外救援、旅行、野外作业等场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将得到极大提升;甚至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外墙、车顶等,为整个空间的温度调节节约大量能源。

当然,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市场,还需要解决诸如降低成本、优化大规模生产工艺、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更长时间的耐久性测试等问题。但毫无疑问,这种集成了智能响应、能源自洽和人性化舒适理念的“思考型”布料,是材料科学和可持续技术的一次精彩融合,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绿色、舒适的未来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解决方案。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最高明之道,有时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巧妙地利用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