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相互作用才叫氢键?(II)

发布者:刘德桃发布时间:2024-11-14浏览次数:10

什么样的相互作用才叫氢键?(II)

原创 鸡汁的皮皮丘 乌鸡汁的皮卡丘 2024年10月21日 20:30 天津

[修改氢键定义的倡议]遭到了最近一篇JACS的作者Guerra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如果CIHB中真的存在Z的孤对电子→σ*Y-H的电荷转移(见上一篇提到的bug),那么这意味着电荷从缺电子的区域转移到富电子的区域,这是相当不合理的。因此,他们从下列几个方面展开反驳。

图片图1

作者首先考察了MemYH片段中H的电荷分布情况(图1)。Voronoi变形密度分析表明,当Y的电负性大于H时,H带部分正电荷(如MeO-Hδ+);反之,H带部分负电荷(如Me3Si-Hδ-)。当把MemYH与Lewis碱NH3放在一起时(图2),只有那些H带正电/近中性的MemYH片段(Y=C, N, O, S, Se)能够与NH3形成常规的Y-H…N氢键,而带负电的H会与之形成不稳定的Y-H…HNH2二氢键。这两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完全不同。在Y-H…N中,发生了N的孤对电子部分转移到σ*Y-H,导致Y-H键伸长,振动光谱中出现红移;而在Y-H…HNH2相互作用中,未观测到电荷转移,说明不能将这类相互作用归为氢键。

图片图2

图片图3 绿色代表吸引性轨道相互作用,红色代表排斥性轨道相互作用

关于含Y-Hδ-的体系为何不能形成氢键,作者认为,常规氢键的形成依赖于Y-Hδ+与电子给体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从而克服已占据轨道之间的Pauli斥力(图3)。由于Y-Hδ+缺电子,氢原子核又小,容易吸引孤对电子;而Y-Hδ-富电子,削弱了其与电子给体间的静电吸引,并增加了Pauli斥力。

图片

为了验证上述说法,作者对三个模型体系(MeOH…NH3、Me3CH…NH3、Me3SiH…NH3)进行了能量分解分析(EDA)。总的相互作用能ΔEint可以分解为静电、Pauli、轨道和色散四项。除了Pauli项以外,其他三项都有利于成键。但决定体系是否能形成氢键的关键在于Pauli项的大小,例如Me3SiH…NH3中,Pauli斥力较大,足以抵消其他成键因素的贡献(图4c)。而Pauli项又是已占据轨道重叠程度的直接体现(图4f),由于Si-Hδ-富电子,其与NH3的孤对电子轨道间的重叠导致了强烈的斥力,因此两者无法形成氢键。

图片图4

作者考虑的下一个问题是:Y-Hδ-能否与缺电子的卤键给体(如ICN)形成CIHB?他们发现,与先前类似,只有Y-Hδ+/0(Y=C, N, O, S, Se)能与ICN形成Y-H…N氢键,而Y-Hδ-则与I原子形成Y-H…I卤键(图5)。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两类相互作用中,电荷转移方向不同(图6):氢键是N的孤对电子转移到σ*Y-Hδ+,卤键是σY-Hδ-转移到σ*I-C。那么I的孤对电子是否会向σ*Y-Hδ-进行电荷转移呢?作者发现,由于这两个轨道的能级差异过大,两者的轨道重叠较小,因此电荷转移程度可忽略不计,无法形成CIHB。

图片图5

图片图6 绿色代表吸引性轨道相互作用,红色代表排斥性轨道相互作用

最后,作者讨论了Y-H键振动光谱中的红移现象。对于MemY-H…NH3体系,Y-H键红移是因为形成了氢键,导致σ*Y-Hδ+接受了电子,削弱并拉长Y-H键。而在MemY-H…ICN体系中,虽然Y-H键也被拉长并出现红移,但这是σY-Hδ-向ICN转移电子的结果,与卤键的典型表现一致,不能作为氢键的特征。

综上所述,Guerra等人认为,Y-Hδ-与Z的相互作用应根据Z原子的类型来命名:是卤原子就叫卤键,是硫族元素就叫硫键,是氢原子就叫二氢键,但唯独不叫氢键。现有的弱相互作用类型已经足以涵盖Y-Hδ-…Z的相互作用模式,因此提议修改氢键定义也就没有必要了。

doi:10.1021/jacs.4c0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