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塑料袋遇水即溶
这款广东研发制造的塑料袋有望为解决“白色污染”提供一条新路,持续引发关注
一杯清水,放进去一个塑料袋,几分钟后塑料袋溶化于水,演示者拿起杯子一饮而尽。今年8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SoluBag公司总经理罗贝托·阿斯泰特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现场演示了一种遇水即溶的塑料袋。这种遇水即溶的塑料袋完全是“广东制造”,由华南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崔跃飞和位于清远的广东聚益新材有限公司(下称聚益新材)所研发。
自从智利SoluBag公司8月宣布和聚益新材在智利合作推广这款“遇水即溶塑料袋”后,崔跃飞和聚益新材持续引发关注。崔跃飞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水溶性塑料袋主要原料是聚乙烯醇(PVA),是其潜心研究了十多年的心血,可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微生物分解而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大大减少环境污染,为解决“白色污染”提供了一条新路。
A
筛选近500种原料取得突破
2002年,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家设备厂将开发的新设备卖给一家企业,买方要求设备生产出所需环保材料才付款。由于不熟悉材料和工艺,设备厂就请崔跃飞提供帮助。崔跃飞进行了三次技术调整后,生产出一种以PVA和淀粉为原料的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这是他与聚乙烯醇的第一次接触。
就是这次偶然接触,让崔跃飞上了心。2003年,崔跃飞正式研发PVA热塑性加工技术,同时进行流延法和热塑性加工技术的交叉研发,两条技术路线同时并进。为了降低PVA的熔点温度,实现180℃以下的低温加工,他找来各种原料与之一一匹配,最终筛选出几种适合的原料。可原料中有一些有害、不符合环保要求,他就不断筛选、替代,先后筛选了近500种原料。
到2008年左右,经过长达5年的“长跑”,崔跃飞才基本完成PVA热塑性加工的实验室研发、技术验证,实现了无毒无害冷水可溶性聚乙烯醇材料的热塑性加工技术突破。
B
与企业合作产品实现量产
2008年,来自印尼的一个华人企业找到崔跃飞寻求合作,双方合同正式签字盖章后,崔跃飞让合作伙伴再等等,希望和他们一起先完成技术中试工程孵化后再实施产业化。结果在实操环境下,事情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完全就走样了,根本就吹不出来薄膜,到此就卡住了。”崔跃飞说。
“热塑性加工法生产出来的塑料要实现市场销售,需要全技术链的创新和改造,包括设备、原料、配方、工艺。”崔跃飞告诉记者,如果说一项成果要真正成功的话,实验室的研发最多占三分之一的分量,真正的难点在后面的中试和产业化,只要有一项有缺陷就不可能实现连续、稳定、可复制的生产。
2015年,崔跃飞遇见来华工开会的广东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杨正高总经理,双方交谈之下达成合作。2016年4月,第一批中试量产原料产品成功生产。2016年6月,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崔跃飞正式成立广东聚益新材有限公司,并通过华南理工大学转让了3项相关技术性专利。
据了解,崔跃飞申请的专利有50多个,而围绕PVA的发明专利就有36个,已形成了一个专利池。
C
被智利企业看中在智利推广
聚益新材一开始没有想过用PVA水溶膜做成塑料袋。聚益新材有关负责人李玲玉说:“我们本来是想用于一些农药的包装,因为农药用完之后包装通常就扔在野外,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却发现配套的包装设备少有厂家生产。”
在一次塑料业内的交易会上,寻找新材料做塑料袋的罗贝托·阿斯泰特看到了聚益新材推广的这项技术,决定把这项技术用来做塑料袋,并在智利推广。罗贝托·阿斯泰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今年7月智利颁布“禁塑法”,相信水溶性塑料袋会很有市场,“很重要的一点,这款塑料袋不含石油衍生物”。
不过,目前水溶性塑料袋的成本大致是普通塑料袋的1.5-2倍,若要生产高温溶解的、承重效果跟普通塑料袋媲美的水溶性塑料袋,成本也相应还需要再增加。从2015年至今,崔跃飞与广东聚益新材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一直致力于优化配方,降低成本。
崔跃飞告诉记者,他们有望在第五代技术中实现单价与普通通用塑料价格相近的成本进入一次性包装和消费薄膜领域。
至于这款塑料袋是否真的能喝?崔跃飞提醒,“这种塑料袋即便是无毒无害也不建议吃喝,毕竟食品生产与工业产品的环境、技术要求是有差异的。”(文/图 记者 陈强 实习生 张俏曼)
厉害了!华工研发的这种新型塑料袋,遇水即溶还无污染!
2018-10-11 21:10
把塑料袋放水里,塑料袋竟然能自动溶化了?这杯水甚至还能拿来喝?这么神奇的事情,就发生在华南理工大学。
记者今日从华南理工大学了解到,该校高级工程师崔跃飞用聚乙烯醇原料研发出“能溶解于水中的塑料”,这还是一种绿色、环境友好型塑料。这种塑料不仅可以溶于水,而且对水质还没有污染,完全无毒无害,养鱼养花养草都完全没问题。

在镜头前,崔跃飞演示塑料袋的可溶性实验,随着玻璃棒的搅拌,塑料袋慢慢溶解在烧杯的自来水中。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 摄
塑料袋能溶于水 还无毒无害
轻滑,柔顺,是大多数人接触到该塑料袋时的感觉。随后,崔跃飞装了一大杯水,拿起塑料袋轻轻放到水里,没过几秒,效果就出现了。只见那塑料袋在水中逐渐“消失”,与水溶为了一体。一个大的塑料袋,一分钟左右就完全溶化了,如神奇的魔术一般。

这就是崔跃飞用聚乙烯醇研发的“能溶解于水中的塑料”,这种塑料还是一种绿色、环境友好型塑料,对大自然完全无毒无害,具备环保属性。崔跃飞表示,这种塑料袋溶于水后,不会破坏微生物的生长;即便塑料没有完全溶掉,鱼类吃了也不会受到影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杯水,拿来养鱼养花养草都完全没问题。”
曾有人甚至还将水一饮而尽。崔跃飞对此就表示,此材料不是食物,所以即使是无毒无害也不建议吃和喝,因为食品生产和工业产品生产的环境和技术要求是有差异的。

崔跃飞显示他发明的可溶性塑料袋。

崔跃飞显示可溶性塑料袋的承重能力。
材料及其产品100%中国制造
崔跃飞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聚乙烯醇可以引用在塑料袋的制造上。为此,他经过15年的持续协同研究创新,从原料、配方、设备、工艺等全技术链的积累和整合,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了由36个(本人均是第一发明人)专利组成的专利池。同时,聚乙烯醇水溶性材料及其产品(购物袋)属于100%中国制造。
通过原料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优化,该项技术已经从第一代升级到目前产业化量产的第三代,期间通过对近500种原料的筛选,最终完全淘汰掉目前常规使用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由于聚乙烯醇加工非常困难,所以为了实现其热塑加工性能,一般外加的助剂和添加剂量都比较大,一般添加量在10-30%,这些大量加入的物质不但不可以入人体,而且,都属于禁止排放物质,其中不少属于致癌变物质。
可应用在洗涤用品和农业产品
据了解,用聚乙烯醇制造出来的塑料,应用性非常广泛,除了可以替代传统塑料袋之外,还可以用在包装薄膜、一次性使用薄膜等方面。崔跃飞举了一个例子,在洗涤用品方面,国外60%-80%都是超浓缩的,其包装都是使用遇水即溶的塑料;而国内目前只有5%的洗涤用品是超浓缩的,因此应用空间很大。
崔跃飞表示,中国的农药产量非常大,一年用来包装的瓶子都超过10亿个。因此,以后可以使用聚乙烯醇制造出来的塑料,作为包装,这样的话遇水即溶,就不会有包装废弃物,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农业上的用处非常广,如饲料和化肥的包装等都可使用该项成果作为替代。
至于价格方面,目前第三代技术生产的原料单价仅为普通通用塑料的1.5倍左右。通过后续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崔跃飞表示,将在第五代技术中实现单价与普通通用塑料价格相近的成本,进入一次性包装和消费薄膜应用领域,为人类和海洋环保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