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国自然科学问题属性又改了,来捋捋新规则背后的重要信息

发布者:刘德桃发布时间:2024-01-03浏览次数:10

据说国自然科学问题属性又改了,来捋捋新规则背后的重要信息

 小张聊科研 小张聊科研 2023-12-29 08:02 

自从2019年以来,国自然面青地项目分成四类科学问题属性进行分类评审,分别是“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在填报申请表时,需要填写800字符以内的科学问题属性选择理由
我们之前也为大家介绍过不同科学问题属性之间的区别(相关见:说一说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标书的创新性)。

然而就在不久之前公布的2024国自然申请改革举措中,除了取消“申二停一”受到广泛关注外,另一项重大改革——科学问题属性简化也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具体来说,本来四类科学问题属性将简化为两大类:“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的分类方式主要范围是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不包含地区项目

那么这个变化对我们青年和面上项目的申请人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两个简化科学问题属性的来源。从这两类研究属性的解释来看,更像是把原来的四类科学问题属性进行了合并

  • 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来源于原来的“鼓励探索,突出原创”和“聚焦前沿,独辟蹊径”

  • 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则来源于“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和“共性导向,交叉融通”

因此我们在选择时,按原来的选择进行对应调整即可。

然而这两类简化的科学问题属性不仅仅只是合并这么简单。虽然详细的2024国自然申请指南尚未发布,但推测这两类科学问题属性将会对各自的特点有更明确的要求。

  • 比如“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以“原创性”“前沿性”为首要评判标准,换言之,对于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创新性要求更高,对预实验基础的要求也会更高。套路化、硬蹭热点的研究将毫无疑问没有获得资助的可能。

  • 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以“国家需求”“社会需要”为基石,临床问题和科学问题必须来源于实践,只限于理论,或离临床转化有一定距离的项目也不会被资助。

也就是说:

  • 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更鼓励“诺贝尔奖”式研究,研究时暂时看不到应用的方向,但探索价值和潜力高

  • 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更鼓励“国家科技进步奖”式研究,不一定有非常强的创新性,但确实能攻克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消息是,对项目的要求将更清晰明确,灵活度也更高;

坏消息是,原本交叉类属性优势(申报者少)将减弱,两类科学问题属性的申报者比例将接近1:1

这对我们的项目撰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这两类属性的特点进行偏重,尤其是立项依据更是考验申请人的“讲故事”能力

当然,两类科学问题属性具体的评审标准相较于之前是否会有所变化,以及具体科学问题属性理由需要如何填写,还需要等2024国自然项目指南发布后才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