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青进阶面上如何提高成功率?这些注意事项要把握!
我们来看一下期刊登于《中国科学基金》2023年第三期上的《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特征与资助策略优化研究》一文: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五年之内得到青年基金的申请者得到面上资助的可能性的确比没有得到国青资助的申请者要大,但成功率由2016年的27.2%降至20.88%,说明这种优势在缩小。不过总体来说,拿到青年项目之后文章基础会更扎实,因此在面上项目的竞争中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结题当年或结题1年后,申请面上成功率最高,接近70%。换句话说,申请国青后第3、4年就是申请面上的最佳时机。这是因为刚刚完成课题时还在专注于成果,而此时成果最新、最多,也最好。因此,中过青年的或者青年即将结题的小伙伴,面上项目的申请也要准备起来了,越拖优势也就越小。
由下图可看出医学部青年基金向面上项目转换率最低。根据近十年来的资料显示,在2011年-2015年间中标国青的申请者中,只有23.62%的申请者成功地取得了至少一个面上项目。
也就是说,手捧国青的申请者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能在5-10年内再次获得面上项目,其余四分之三则止步国青。
我们一直都在说,国青的拉胯结题,其实是申请面上项目的障碍,许多人在获得青年基金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可能陷入一种懈怠的状态,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一些科研人员在拿到青年基金后,可能会选择发表一些水刊、预警期刊,这些通常都是4-5分那种级别的,中科院三区的文章。虽然这样的文章可以用以青年项目的结题,却给自己未来的学术生涯埋下隐患。
而且,面上项目的申请表中也要写到自己的国青项目结题情况,国青结题不够好或者拿到国青之后懈怠了,是很多人止步国青的主要原因。
创新程度的把握和预实验相关,越创新,就越不可能有很多预实验。预实验越多,创新性程度就变少,就是一场拔河比赛。
合情合理创新,但过犹不及。青年创新性70%左右,面上创新比例占到40%比较合适。
青年项目
申报青年项目往往是青年才俊,前期经费往往不足,提出一个科研假说已经不易,形成一个创新思想更是难得。
正是因为有好的科学idea才来申请项目的,有一些证据来佐证假说就已经不错了,但还要直接相关预实验结果恐怕对于青年项目来说过于苛刻了。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考察的是科研团队深入学术探索的能力,创新不是最重要的考察目标。但往往,你要真创新比例太少吧,可能换来的还是不能上会。
所以面上项目的评审中,一定是文章质量和是否中标过国自然是最大的考察标准,其次才是标书是否有创新,是否有资助的必要。
总体来讲就是:
青年项目:标书>文章基础;创新性>延续性;
面上项目:文章基础>标书;延续性>创新性;
之前有人也分享过目前医学口的项目申请大概需要什么样的前期基础,小编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