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究竟能不能自发生成H₂O₂?面对质疑,八院院士Zare教授用一篇JACS回应!

发布者:刘德桃发布时间:2022-05-18浏览次数:10

水滴究竟能不能自发生成H₂O₂?面对质疑,八院院士Zare教授用一篇JACS回应!

 高分子科学前沿 高分子科学前沿 2022-04-26 07:41 发表于浙江

2020年,斯坦福大学八院院士Richard N. Zare教授团队在《PNAS》上撰文称,无需加入任何物质包括催化剂,也不用外加电场,当冷凝水液滴直径小于10μM时就能自发产生H2O2,最大浓度为115μM(详细解读:惊人发现:冷凝水滴会自发生成双氧水,地球上的氧气可能是这么来的!
图1. 加湿器冷凝蒸汽中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但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Himanshu Mishra教授对这一研究提出了质疑,于2021年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撰文称冷凝水中根本检测不到H2O2,采用加湿器产生的液滴才能自发产生H2O2,但浓度最高也就是3μM,根本就达到不Zare教授说的115μM。(详细解读:跟八院院士叫板!水滴能自发形成H₂O₂?专家发文质疑)。
臭氧决定论
图2. 氮气喷雾产生H2O2的装置示意图。
随后,Mishra教授又对该课题进行了持续研究,想要了解在如此温和的条件下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打断了H2O的共价键,形成了H2O2。他们在毛细管中利用N2或者空气将高纯水雾化,发现当采用N2时,无论怎么改变实验条件在液滴中都没有检测到H2O2;如果采用空气作为雾化气体(空气中含有10~100 ppb的臭氧,美国环保署的统计表明在2018~2020年间加州臭氧平均浓度为26 ppb,最大日平均浓度在48~64 ppb),则在液滴中发现了H2O2,浓度为2~30μM,而且随着气液比、混合时间的增加,H2O2浓度不断提高。他们认为臭氧的存在是产生H2O2的关键,并提出了图3所示的反应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2021年的《Chemical Science》上。
图3. 臭氧存在下水中产生H2O2的反应方程式。
图4. 高速摄像机拍摄的N2水雾化过程。
同时,Mishira教授还否定了气流冲击导致液滴局部温度和压力升高可以自发产生H2O2的可能性,他们通过高速摄像机和CFD模拟,认为即使N2出口速度高达800 m/s,可以将液滴局部温度和压力升高到327℃和7 bar,这些条件对于打破H2O的共价键、产生H2O2来说依然太温和。
氧气决定论
图5. Zare教授实验装置示意图。
Zare院士团队也一直在持续跟踪这一课题,终于在2022年,他们在《JACS》上撰文回应了Mishira教授提出的臭氧决定论,认为没有臭氧时水中照样能自发产生H2O2为了能更好作对比,他们采用了与Mishira教授类似的实验装置(图5),为了排除臭氧的影响,他们特意加装了臭氧洗涤(ozone scrubber)和检测装置。
图6. N2流速为25μL/min的条件下,H2O2标准溶液(黑色)和液滴(红色)的NMR谱图。
他们以高纯N2为气源雾化超纯水(电阻率18 MΩ·cm),利用核磁共振和荧光光谱对收集的液滴进行分析,发现在没有臭氧存在下,液滴中的H2O2浓度为0.3~1.5μM,这就否定了Mishira教授提出的臭氧决定论。
图7. H2O2浓度与超纯N2流量的关系。
Zare院士团队还发现随着N2流速的增加,液滴中H2O2的浓度不断降低。在N2、2%O2/98%N2、21%O2/78%N2(压缩空气)、O2四种气源下,液滴中H2O2浓度分别为0.49±0.05、0.69±0.05、1.12±0.02、2.00±0.05μM。同时也承认之前报道的H2O2最大浓度115μM可能存在问题。
最后,他们认为,超纯水中之所以能够自发产生H2O2可能与雾化导致液滴表面的电荷分离、并产生了羟基自由基有关。至于臭氧,它的存在的确可以产生H2O2,但没有臭氧,H2O2一样能产生
国内研究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课题组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支持了Zare教授生成双氧水的机制。如果氢氧根真的在微液滴表面自发分解成了自由电子和羟基自由基,那么这两个物种可以发生进一步的反应。张新星课题组首先使用百草枯EV2+捕捉到了自由电子,生成了EV+和进一步分解的产物J. Am. Chem. Soc. 2022, 144, 8, 3510–3516),又与Zare课题组合作,用吡啶分别捕捉到了自由电子和羟基自由基,生成了吡啶自由基负离子和羟基吡啶PNAS,2022, 119, e2200991119)。这两项工作都有力证明了水滴自发生成双氧水的关键机理步骤 OH- → OH + e的存在。
这历时几年的双氧水之争的关键大事件如下图所示:
小结
关于纯水中是否能自发产生H2O2,八院院士Zare和Mishira教授团队又一次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Mishira团队认为只有存在臭氧,纯水中才能产生H2O2,浓度在2~30μM之间,单纯依靠气流冲击产生的局部温度和压力升高根本无济于事。Zare团队则通过实验证实,没有臭氧只有氧气,一样可以产生H2O2,只不过浓度没有之前报道的115μM那么高,最高可以达到2μM,是由于液滴表面电荷分离所致。接下来,双方团队还能给大家带来何种精彩的对决,可以拭目以待。
--3D打印白皮书--
--帮测科技--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clett.1c02953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SC/D1SC06465G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02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