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师生:
受前沿软物质学院邀请,暨南大学李风煜教授将于9月7日上午10:00-11:00先后举行主题为“多元感知体系--传感与智能的‘知行合一’”以及“现代科研论文的构思与写作”两场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前沿软物质学院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2022年9月2日
报告一
报告题目:多元感知体系--传感与智能的“知行合一”
报告人:李风煜教授(暨南大学)
邀请人:蒋凌翔
报告时间:2022年9月7日(周三)10:00-10:3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北区科技园2号楼324报告厅
报告内容:针对实际检测应用中的实用性,从仿生原理出发,精确制备三维微结构的光子晶体阵列芯片,实现了单一普通化学传感器对多重(12种)金属阳离子的辨别分析;制备高质量的柔性光子晶体薄膜,实现12种糖类分子的分析。控制银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成形貌多样的银纳米曲线,在应对外界不同的拉伸应力变化时给出细微的差异化电阻变化响应,贴敷在人面部的6个标准肌肉群,运用多通道统计分析,则可以对不同的表情进行识别。通过设计新型的高集成多底物识别传感器芯片,发展肌电监测、汗液代谢、癌症诊断等高效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可以为适用于复杂目标与环境识别的便捷传感器器件提供具有重大意义的思路、方法与工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升级和衍化,交叉响应传感阵列被集成化为可携带器件、可穿戴器件,更加便利和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探索生物体感知体系,努力实现传感器硬件与智能分析算法的统一结合,做到传感器与智能分析的“知行合一”。
报告二
报告题目:现代科研论文的构思与写作
报告人:李风煜教授(暨南大学)
邀请人:蒋凌翔
报告时间:2022年9月7日(周三)10:30-11:0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北区科技园2号楼324报告厅
报告内容:我国广大研究生朋友们在面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时,羡慕文献中的炫丽科学展示的同时,对自己的论文与数据通常无从下手或难于拔高。苦于自己精细的实验结果,却买着白菜价!讲座人从现代科研论文写作出发,通过对论文框架、构思、创新点及与编辑沟通等方面,分享自己在准备论文准备、投稿中的经历,与广大研究生朋友们一起探讨高质量科研论文构思与写作的方法与经验。以好莱坞叙述故事、编辑镜头的技术为启发与借鉴,探讨如何进行科研论文的讲述方式、文章编排、布局,使得学术论文更加吸引人、更具有可读性。试着以好莱坞导演的视角,以硬核的科学发现与研究,塑造现代的学术明星!
报告人简介:
李风煜,男,1978年12月出生,博士,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国际电工协会印刷电子标准委员会专家,Adv. Mater., ACS Appl. Interf.等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Chinese Chemical Letter等国际杂志编委。1998年至2002 年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8-2011 于美国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18年人才引进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效复杂系统分析、聚合物光子晶体与柔性电子器件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学术期刊论文18篇,15次被选为期刊的封面/内封面文章。应邀在3本英文书籍中贡献专项章节。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授权5 项,国际专利 2 项。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相继被 Nanowerk, ChemistryViews 和 MaterialsViews 等以研究亮点形式进行报道。2015年作为首批中国专家,在国际印刷电子标准委员会中提交中国首个印刷电子国际标准(关于印刷边界波浪起伏测定)。2015年作为执笔人参与起草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获201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二等奖;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