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思修教研室党支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支部,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为突出政治功能,发挥学科优势,推进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党支部建设,一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教书育人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支部组织力,实现党建与教学齐精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专业优势,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开展理论宣讲,宣传党的主张,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思修教研室党支部,现有党员15名(博士学位10人,博士在读2人,高级职称10人)。其中,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和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批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人,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人才1人。近五年,支部党员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0项(含国家社科基金2项),厅局级项目17项,各类横向项目11项,校级项目34项。在各类期刊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核心及CSSCI收录57篇),在《南方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纸发表文章10余篇。
一、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创建学习型党支部
本支部党员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主要业务工作。该课程着力引导大学生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创新成果既是支部党员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党员备好课、讲好课的必要前提。近年来,支部坚持理论学习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围绕课程教材每一章节主题,选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有关内容,在组织生活会上讨论如何将讲话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支部书记王晓丽的微党课《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正是支部探索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该微党课被评为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教工党支部优秀作品。
二、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理论宣讲,创建服务型党支部
支部党员大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背景和多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党员和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年来,支部党员刘社欣、王晓丽、张国启等教师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如张国启教授曾于今年4月-6月间先后对不同对象进行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学”“习近平‘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其实践”“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主题的理论宣讲,积极发挥支部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开展理论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创建创新型党支部
深化理论研究,有利于对党的政治主张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能提高理论认同度,也能促进政治认同。近年,支部党员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如发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合力视阈下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功能性分析》《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常识化》《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科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共享思想》《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研究》《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道路》《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三个逻辑视角》等多篇文章。党员教师自觉深化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素养,推进创新型党支部的建设。
四、媒体报道支部荣誉,彰显支部组织力和凝聚力
近年,思修教研室党支部获得了一些荣誉。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先进基层党支部,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支部书记微党课比赛一等奖,2018年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教工党支部微党课优秀作品,2018年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案例评选教工组二等奖。这些荣誉及奖项的获得正是支部组织力和凝聚力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