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黄仲宜:闪耀着红色光芒的人生

发布时间:2013-07-05浏览次数:548

【建设者第157期】黄仲宜,又名黄淑暖、杜塞伦,广东南海人,192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她成长于上个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积极投身革命运动,虽历经生死考验,却百折不挠。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苦与痛,她在红色革命的道路上走得尤为坚定而从容。黄仲宜于1961年调入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外语教研室,至1982年离休。


  黄仲宜是一位年近九十高龄的老先生,在上个世纪战火纷飞的岁月,她曾积极进行地下活动,历经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要采访这样一位有着我们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经历的老人,年轻的笔者既感到紧张又充满期待。穿过浓密的林荫道,仿佛穿越着时空,带着满脑子对那个年代的想象,笔者叩响了黄老先生的家门。  

黄仲宜

  来开门的正是黄仲宜老先生。身材娇小,目光清亮,头发一丝不苟地梳拢在一顶洗得发白的布帽里,白底绿花衬衣整洁大方。虽是初次见面,但老先生像见到久违的朋友一样,笑盈盈地把笔者迎进房间里。家具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木桌、木凳,虽然陈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  
  “我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伴随着抗日战争的战火长大的。我读初中时,日本人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中国的人民都十分心疼。”谈到幼时的启蒙教育,老先生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虽然母亲是个旧社会的家庭妇女,读书不多,但她识字也很爱国,养成了天天看报、关心时事的习惯,这对于年幼的黄仲宜来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认知。  
  1940年2月,黄仲宜考入香港中国新闻学院。这个时候的她尚不知晓,学院正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进步学校,由此成为她熏陶革命思想和教育的摇篮。后来黄仲宜考入香港岭南大学,参加了由进步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读书会,并在日本人进攻时冒着危险协助保护、转移进步书籍、报纸。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黄仲宜随家人回到广东韶关,继续就读于曲江岭南大学。在严峻的抗日形势下,一些爱国进步学生基于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时常聚在一起读进步书报,后来成立了读书会,黄仲宜就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中国革命史》、《联共布党史》……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危险书籍”的读物,是黄仲宜和同学们费尽心思收藏的。为了不被人发现,读书会在学校附近一个农民家里建立了聚集点。在来开会的路上,黄仲宜和同学们都是单独行动,在反复确认没有被跟踪后才会聚集到这里。读书难,藏书也不易。为了掩人耳目,黄仲宜把书放在农民家里的一口大米缸里,米缸口小肚大,从上面很难看出藏了东西。然而,过了不久,读书会被国民党“三青团”盯上了梢。有一次,“三青团”的成员到农民家里来搜查,幸亏当时读书会没有进行活动,黄仲宜和同学们躲过一劫,藏在米缸中的书也保存了下来。  

年轻时期的黄仲宜

  1945年4月的一天,黄仲宜在路上偶遇岭大同学李建熹。“第二天我受邀到他家里,我刚一坐下,他第一句话就问我去不去游击区。我马上回答‘去啊!’”谈起当年的情境,老先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为什么要去呢?因为不抗日就没有前途。”就这样,黄仲宜从广州出发,穿过敌伪封锁线,经过半个月的辗转行程,到达了东江纵队所在地——罗浮山。环境恶劣,物资缺乏,这一路的艰苦可想而知。走到罗浮山,黄仲宜的双脚一直肿到上大腿。因为要参加青干班的学习,医生开的中药也不能煲来吃,黄仲宜就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刀天天刮姜汁揉擦脚和腿,直到半个月后才消肿。  
  来到游击区,虽然身处战争前线,条件艰苦,但黄仲宜脱离了在学校被国民党“三青团”跟踪搜查、在沦陷区被日本人戒严管制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简直是“心花怒放”。在青干班的学习结束后,黄仲宜被分配到了东江纵队无线电新闻台担任译电员。在所有接收到的电讯中,最令她激动的,莫过于1945年8月9日晚上接到日本投降的急电。这一夜,黄仲宜和战友们彻夜难眠,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1946年9月,黄仲宜重返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并于第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岭大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在学校建立了党的第一个组织,发展了一些有进步思想的同学和教师入党,还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爱国民主协会(后改称地下学联)。岭南大学是华南一间贵族教会学校,学生多来自买办、官僚、高级知识分子或上流社会之家,不大关心政治。利用这个有利特点,黄仲宜和同志们秘密开展地下工作,收受从香港寄来的新华社电讯、《华商报》等重要资料,交给上级组织。好景不长,事情被国民党当局发现,黄仲宜的名字被列进了“黑名单”。国民党当局曾派人到家中抓捕她,恰巧她不在家,幸免于难。  
  解放后,黄仲宜先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工作。“那时广州分院还没有开展工作,我觉得没有事做心里不踏实,就自告奋勇向省委组织部要求调整我的工作。”最终,黄仲宜被安排到华南化工学院教授英语,并于1961年12月调入华南工学院担任外语教研室讲师。  
  当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教学很费劲,黄仲宜为了抓紧时间给同学们打好英语基础,每周都要抽空到学生宿舍进行辅导。她一方面尽己所能,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授研究生班时,因为教学富有成效,得到了时任教务长冯秉铨教授的赏识。  

黄仲宜(第二排右起四)和教授的班级毕业合影

  黄仲宜谦虚认真、平易近人的性格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很多学生毕业以后还经常和她书信来往。谈及与自己学生的深厚感情,老先生拿起书桌上一个白底描着暗纹的瓷杯给笔者看,上面刻着:“献给黄仲宜老师  诲人不倦 七四年国庆”。这个瓷杯,老先生一直用到了今天。  
  1982年,黄仲宜从华南工学院离休。离休后,她参加了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经常对大、中、小学生讲述自己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常对他们说,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当年前辈们的英勇献身、浴血奋战,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天的和谐生活。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啊!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成长成才,好好建设祖国!”黄仲宜动情地说。  

  在黄仲宜的书桌里,有两本她珍藏的相册,里面一张张黑白照片整齐地码在细心制作的纸槽中。照片中那个穿着优雅旗袍、面容秀丽、坚毅果敢的女孩仿佛正对着我们微笑示意。她身上那灼灼燃烧着的青春能量,仿若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时至今日仍令人心潮澎湃,激励着当代青年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拼搏!(文/苌伟  党委宣传部 部分资料参考《口述华园》、《中国转业军官风采录(上)》 视频/王功敏 党委宣传部)

【建设者】专栏每周一期,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为广大师生呈现华南理工大学“建设者”的风采。欢迎广大师生员工为我们提供新闻素材和线索,联系电话:87110197,电子邮箱:hgxiaob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