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记者眼】你不了解的老工学院

发布时间:2015-01-19浏览次数:1402

【编者按】在华南理工人口中,常常把“华南工学院”简称为“华工”,把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称为“老工学院”。国内很多高校都把建校日期铭刻在校徽上,华南理工大学源远流长,拥有百年历史,已过甲子校庆,但她的校徽却与众不同,把老工学院建成年代——“1934年”——放在最重要的标志物上。对于老工学院,你究竟了解多少?本期记者眼将带你探秘历史上的工学院。

对于老工学院的认知,不仅仅体现在校徽上的年份上,还体现在刚刚颁布的大学《章程》上:对于华南理工大学历史源流的描述,“中山大学工学院”也是位居第一。除此之外,它还生活在师生的记忆中,在建筑学院郑力鹏老师的描述中,“华园”继承自国立中大石牌校园,“华工初期六成的师资来自老工学院”。这一切,无不悄然建构着她独一无二的地位。

  

移山填坎地成平 百尺高楼拔地生

——探寻工学院楼宇的前世今生

工业救国思潮由来已久,早在国立广东大学时期,孙中山就提出“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这反映了孙中山对办工科等技术学科的浓厚兴趣,但工学院的筹办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1934年8月,理工学院分出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二系,同时增设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二系,正式宣告成立工学院。石牌新校园落成之日时,工学院首批整体迁入。

现在华南理工大学的6号楼原系中大理学院化学系用地,从1935年夏起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改作工学院化工教室.1954年底学校办公楼2号楼建成,它转归建筑学系使用至今。1958年校党委第一书记张进为其题写楼额:“建筑红楼”。8号楼原为中大机械电气工程系用地,今作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用楼之一,9号楼原为中大土木工程教室,后陆续为华南理工造船系、交通学院与现今的电力学院用楼。

7号楼

“提起中大工学院,人们常常忽视了7号楼。”据高等教育研究所陈国坚老师介绍,7号楼建成后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一度为中大理学院化学系用楼,光复后转作工学院化学工程教室,今为土木与交通学院之土木系用楼。

9号楼

中大石牌校园所在是丘陵地貌,施工的工程量颇大,其中尤以9号楼为最。时任校长邹鲁在《回顾录》中提到“校址在山中,故建筑时皆须移山填坎,方能成平地,尤以土木工程系教室为最。”并赋诗一首:“移山填坎地成平,百尺高楼拔地生。得到安居思创造,一沙一石费经营。”

  

红墙碧瓦额丹黄 双翼飞檐古殿妆

——探寻老工学院“中国固有”建筑之美

传统复兴式屋顶,建筑师运用了仿木檐椽、吻兽、瓦当等外在装饰

漫步东湖岸边,远远都能看到的老工学院四栋建筑的绿瓦红墙。邹鲁曾赋诗曰:“红墙碧瓦额丹黄,双翼飞檐古殿妆。共羡中邦佳式样,庄严华丽轶殊方。”这个“中邦佳式样”,也曾被称为“中国固有式”建筑。

“由于民族灾难深重,民族主义兴起,建筑被赋予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用现代技术建造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成为时代潮流。”郑力鹏表示,官方也将“中国固有式”作为民族建筑的创作原则,提倡建筑师们予以采用,使得“大屋顶”在公共建筑上流行一时。

这些楼宇无论斗拱、檐椽,还是吻兽、栏杆、檐下彩画、建筑色彩都具有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特质。但也采用改良式的装饰构件,如在机械电气工程教室、土木工程教室和化学教室中,“仙人骑鸡”后并不是传统的瑞兽,而是采用了象征广州的“羊”形脊饰,“大屋顶”也都有意识提升了高度,使人远远都能看到。

相比于建筑外部的丰富精致的装饰构件和纹样,建筑内部的装饰显得尤为简洁和淡雅,只在楼梯、门框、地面等部位做少量装饰。当年刚刚入驻的学生对石牌新校非常满意:“若说石牌在天上,文明路就是地下了……那皇宫式的建筑,那沥青的大马路,太阳把屋顶鳞瓦反射得闪闪有光,巨大的圆柱,意大利式批荡,皮鞋在士敏土上敲得格格的响。”

斗拱、额枋、柱、梁等仿木构件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

“虽然建筑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明显也可以看到结合稍显生硬。”郑力鹏表示,檐口斗拱等模仿传统构件,已经丧失了力学功能,会对施工造成难度和浪费;屋面排水方面,模仿西方设置内排水檐沟,但忽视了树叶堵塞会造成排水不畅。这也是杨锡宗在第二期夺标失败的重要原因。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探寻老建筑的政治内涵

 

红砖绿瓦

对于老工学院的解读,可以从建筑的角度,还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在封建宗法礼制下,劳苦阶层只能使用青瓦盖房,王公贵族可以用绿琉璃瓦,只有皇室和庙宇才能使用黄色琉璃瓦。另外,平民百姓是不许入住庑殿和歇山式房屋。石牌校区却广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式建筑,普遍使用黄绿色琉璃瓦件。

 

左图为华南理工大学,右图为北京大学

陈国坚表示,与皇城根下的燕京大学校舍灰砖黑瓦相比,它反映了破皇权、立民权的辛亥革命后,“民主”与“共和”思想、现代公民意识、价值判断、风俗习惯等,即除旧布新的革命精神,对岭南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流布与渗透。

曾经担任国立中大校长的戴传贤认为,石牌校园的规划“其案底乃就周代辟雍之制度而扩大之”,《白虎通》的解释是“天子立辟雍”。联系到“中山陵”提法,结论也就不言而喻,反映了时人对中山先生的推崇。

但是无论怎么解读,时代的进步却是显而易见的。时至今日,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却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进出校园的人们都能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华园记者眼》第45期团队

文 字:祝和平

图 片:吴夏曦  梁启华(部分图片来自资料)

美 工:吴夏曦 祝和平

编 审:孙宏志

总 策 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