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本馆动态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英雄儿女"电台华工电子博物馆露真容

    

    军用收音机背上肩,挺有感觉。

    华工电子博物馆收藏282部产于不同年代的收音机 带你看尽无线电的“前生今生”

    高校博物馆系列之7

    《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使用的电台什么样?你可以在华工电子博物馆里找到答案。这个博物馆里汇聚了282部各个年代的收音机,让你尽情领略“永不消逝”的电波。

    文/记者黄茜 通讯员陈臣、孙宏志 图 /实习生罗知锋、记者骆昌威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博物馆是一个“收音机的世界”,282部各个年代、不同国家生产的收音机汇聚于此。这些收音机以前的主人梁伟从少年时代是狂热的无线电爱好者,恢复高考后他入读华工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多年后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收音机生产企业——德生电器。梁伟将部分藏品捐赠给母校,希望能有更多人来了解无线电、迷上无线电。

    “英雄儿女”电台露真容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很多人都记得60年代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通过电台向指挥部发送讯息,牺牲自己的感人场景。王成背的军用电台啥样子?华工电子博物馆中有一件藏品能给出答案。

    这部“八一小型(C)电台”看上去像个插了根竹枝的绿色书包。“竹枝”是天线,连接在电台的上半部,这是“发讯部”,即发送信号的装置。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退休副教授朱燊权指着发讯部上的两个柱状突起:“这个电台使用的是两根晶体管,属于改良过的产品,电影中王成使用的电台应该还是电子管的。”

    朱燊权介绍,由于保密需要,军用电台与民用电台有所区别。军用电台的仪表盘上不会直接显示频率,而是显示代码,由格式刻度来表示,要内行人“解码”之后才知道频率是多少。而频率也是可调可变的,收发报双方将随时变更频率,以免信息被偷听或截获。军用电台的下半部分是“收讯部”。“传送信息的形式只能是声音或电码。用声音的话,需要抄录相关信息;用电码的话,要由专人译码后才知道内容。”

    据介绍,“八一小型(C)电台”的“辉煌时期”大约持续到70年代,此后便被更先进的电台取代。

    毛主席语录刻上“礼花机”

    电子博物馆中,很多收音机藏品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木制外壳,在大喇叭外面都蒙着一层布,布上都绣着各式花朵;在机身上都钉着一方金属铭牌,上面写的是毛主席语录或革命口号。“这种叫做‘礼花机’,‘文革’年代非常流行。”

    朱燊权介绍,“礼花布”必须选择有一定抗震和吸音效果的布料,以消除喇叭传送声音遇到布面形成的杂音。“礼花布”多选用枣红、灰褐、靛蓝等沉稳的颜色,讲究一点的花朵由金色或银色的线绣成。上世纪60年代,我国自主造出了电子管,广州的曙光无线电厂曾是国内的收音机生产大户。

    一句句“毛主席语录”或“革命口号”讲述着时代故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收音机上写着毛主席语录,播的则是“最高指示”。朱燊权还记得,每天早上6时30分,广播新闻里都会传达“最高指示”,傍晚时分,偶尔还会在新闻中播送“紧急指示”。

    老教授的记忆

    以前买台收音机

    要花半个月工资

    朱燊权老人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的价格都在百元以上,“华工老校长罗明燏号称‘教授中的教授’,每个月拿381元的高薪,也要拿半个月的薪水,才买得起一部收音机。普通工人家庭,起码要用半年的工资才买得起收音机!”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转一响”成为当时“小康家庭”的标志。“三转”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而“一响”就是收音机了。当时谁家有部收音机,都要放在客厅显要位置。若是有个既可以放磁带、又能听广播的“一体机”,主人往往会把它拎出来,在运动会、郊游、舞会等活动上“秀一秀”,那叫有面子!

    华工电子博物馆的捐赠者、该校1982届无线电工程系毕业生梁伟从少年时代就是狂热的“无线电发烧友”,他创立的德生电器几乎成为“收音机”的代名词。他认为搞无线电有利于开发人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玩无线电是真正的手脑结合的创造性活动。”

  

返回

Copyright 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