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增城)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市增城区举行。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承办,并得到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增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广东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罗长城,广州市委副秘书长、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长江,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立云,增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林怡辉,华南理工大学智库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秋成,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沐纯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室主任何安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邱衍庆等专家出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吴志才主持研讨会。
会议致辞环节,麦均洪介绍,华南理工大学立足南粤,扎根广东,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率先设立乡村振兴学交叉学科硕士点,整合多学科专家力量,成立“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他强调,学校智库专家紧紧围绕广州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献计献策,深度参与《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积极服务广东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智库担当,为广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罗长城指出,广东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两年来,从建章立制到工作铺开,从开局起步到加力提速,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明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也是引领区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为此对引领区的建设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高标准推进引领区建设,把引领区建设成为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二是坚持以改革创新拓展引领区发展空间,努力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和典型案例;三是坚持以群策群力推动引领区建设成势见效,发挥各方力量参与引领区建设和“百千万工程”,共同将引领区建设成为广东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王长江指出,“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对广东广州来说也是必答题。广州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引领区建设,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他肯定了地方高校和智库力量在推动“百千万工程”和引领区建设中的作用,强调明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广州将坚定不移把“百千万工程”作为牵引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加力提速推动引领区建设,聚焦“1+4”目标定位,奋力在探索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上树标杆、作示范。
林怡辉表示,增城既有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南部发达城镇,又有北部800多平方公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广袤农村,有城有乡、有工有农,是增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所在、优势所在。接下来,增城将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坚持广州东部中心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双轮驱动”、坚持“三产融合”、坚持“三生融合”、坚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主旨演讲环节,罗锡文、何安华、邱衍庆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分享。
罗锡文作了题为“智慧农业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强调智慧农业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装备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的全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他结合水稻无人化智慧农场的实践研究经验,提出无人化智慧农场的五大功能。面向未来的农业发展,他认为通过对无人农场的探索与实践,可以实现耕牛退休、铁牛下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愿景,改变现今中国广大农村的耕种现状,提高生产效率,使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何安华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对策思考”做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人口出村进城大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关注城乡功能衔接和产业分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活力激发以及农耕文化传承等问题。此外,他还强调城乡融合发展要聚焦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服务均等设施一体、推进城乡功能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邱衍庆围绕“增强规划设计引领和支撑效能,提升增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城乡融合水平”进行了主题演讲。他回顾了广东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三个阶段,指出广东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广东的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形成了跨境、跨城的特色化治理模式,他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引领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并从借鉴“城乡等值”理念、强化“供给侧”战略导向、“县镇村”一体谋划、“全要素”统筹配置四大方面对引领区的建设展开讨论。最后,他对标浙江省“千万工程”,提出提升引领区空间治理效能的全新路径,包括价值提升、镇域统筹、资源盘活、机制传导以及空间数字化治理。
吴志才指出,本次研讨会围绕“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具有国家战略、广东部署、广州之问、增城探索四重价值。一是响应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具体路径仍然有待创新探索;二是落实广东“1310”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破解“广州之问”,思考如何通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走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广州之路;四是增城探索,作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和提炼增城城乡融合特色路径。最后他形容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关于理论创新、实践转化的思想盛宴,为推进新型智库与地方结对共建,做到调研在基层进行、研讨在基层开展、成果在基层转化、理论在基层扎根,持续赋能地方、陪伴地方发展是智库永葆活力的源泉。
交流对话环节邀请了一批深度参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的专家围绕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改革创新与落地见效的话题开展交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晓蓓,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经济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魏立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增城分院)副院长杨恒参与对话。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林辉煌主持该环节。
吕晓蓓从三个方面回答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重大意义。一是率先探索突破广东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寻求城乡融合发展的广东道路。二是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机遇,要立足自然文化生态资源,激活消费活力,拉动新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三是引领“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通过广州和惠州的通力合作,可以统筹生态资源,延长产业链,推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协调,重塑乡村价值,率先示范建设现代化的县镇村。
罗勇提出打造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要重视五个方面:一是注重高水平规划设计,引领高水平建设;二是注重产业优先,“花钱”与“赚钱”并重;三是注重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四是注重融入新型技术,建设智慧化、低碳化、复合化、空地一体化的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五是注重引进与培育人才。同时,需要规避五个问题,即避免重“行动”轻“谋划”、重“颜值”轻“产值”、重“增量”轻“存量”、重“分工”轻“联合”、重“建设”轻“管控”。
李鹏认为岭南风貌特色建设对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和大湾区生态花园打造至关重要,他提出岭南风貌特色建设的“四道药方”。一是以“包容多元融合”的理念推动“新”岭南风貌建设;二是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建设风貌提升体系;三是多元设计力量赋能风貌建设;四是建立健全引领区规划建设“新”标准,打造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大湾区生态花园。
魏立华指出在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增城已探索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增城需要紧扣县域城乡融合迫切需要,抓住政策引领区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按照精准建设、精准发力、市场引导的路子走下去,加快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城乡深度融合的增城样板。
杨恒指出,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建设要做好规划到实施的有效传导,挖掘地方特色,做好供需分析以及精准要素投入。此外,她还提到将农文体旅产业发展作为地区更新的杠杆,盘活存量,提升品质,实现多方共赢。最后,她强调了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统筹思路的重要性,以此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和增城区委宣传部落实结对共建,由研究院发起举办的高端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省市直机关单位代表、增城区直机关单位和镇街代表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师生近150人参加了会议。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是在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依托单位成立的广州市新型智库。研究院面向国家战略、扎根广州本土、服务社会经济,整合多学科力量,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创新智库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