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2024年第二届媒介地理学工作坊在珠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成功举办。
随着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空间和地方的理解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技术不仅在功能上赋能空间,使其具备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还促使人们在与空间的互动中创造出新的体验方式。这种变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现象、新机遇、新挑战,亟待整合多学科视角关注两类核心研究议题,分别是“新技术出现,人与技术的互动而产生的对空间和地方的新理解”和“文化创意和技术的创新融合下,人与空间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鉴于此,第二届媒介地理学工作坊围绕“数智空间·可持续地方”为主题,邀请了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来自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媒介研究、文化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学者与学生,围绕上述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我系刘丹萍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社交媒体化的城市景观探索:基于步行实验方法的集体民族志”话题的讨论。我系2024级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陶倩、张婉依、李迈,2024级乡村振兴学专业研究生毛明晨、王佳璐参加会议的学术讨论。
图1:参会师生与中山大学黄琢玮副教授合影
此次工作坊,参会同学纷纷表示收获颇深。
毛明晨:非常荣幸在李老师推荐,在刘老师带领下参与此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举办的数智空间与可持续地方会议,在认真聆听了各位老师精彩的报告与点评后,我收获颇丰。当前随着进入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介例如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作用,人们可以平等的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相应的旅游信息、游玩攻略等,人人成为地方信息与地方形象的传播者(人人可以去塑造地方),相比较过去传统媒介而言,只依靠纸质、文本传播已经不可行,今天的媒介和传统的媒介是完全不同的,媒介能够形塑地方并且展示地方的方方面面,实现地方的形塑与重构。实现数字媒介和新文化地理相结合,以当前新兴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方位发展,实现数字技术对乡村文化、空间和经济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媒介地理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可以实现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新闻与传播学等相结合,指导我们从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去研究乡村、解构乡村和形塑乡村。此外各位老师也进行了关于自然实验法、质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精彩讲解,以助于我们更好的去做研究,为日后的学术研究筑牢坚实的基础。
王佳璐:此次活动围绕“媒介地理学”主题展开,从多个学科角度对媒介如何连接人与地方,如何成为塑造地方的重要力量展开探讨。从传统媒介到新兴地理媒介的转变,让我认识到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重塑地方力量的关键要素。特别是数字平台对乡村转型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将乡村特色转化为旅游目的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会议中介绍的“随行纪实”质性研究方法也给我带来了极大感悟,通过论文实例与方法讲解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适用“随行纪实”研究方法的研究情景,也让我对如何使用这个研究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参与此次工作坊,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动态学习研究前沿,为学术写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陶倩:首先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们一个去中山大学参加媒介地理工作坊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习来自各地优秀学者和实践者在会上的汇报、交流、讨论,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与灵感的双重盛宴。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讲座与互动讨论,学者们不仅分享了媒介与地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地理空间的重塑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第一场讲座学者从纺织学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媒介,虽然没太听明白,但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有学者从“主体间性”的角度为我们分享了文化地图在旅游中的媒介作用,以及学者分享的研究网红空间从消费到生产的一些想法。第二天上午的方法论专场,从老师们的汇报分享中我学习到了两个新的研究方法,一个是自然实验法,一个是随行纪实法。总的来说,这次宝贵的参会学习经历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但也发现自己在理论和文献阅读这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很多老师学者的观点都是似懂非懂,未来要多注意研究的深度性和思考性。
张婉依:感谢主办方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参加第二届媒介地理学工作坊。在这次工作坊中,我们探讨了“数智空间·可持续地方”的主题,涉及了空间、地方、媒介、社交媒体和网红化等关键词,这些内容让我深受启发。在媒介化时代,我们对时空的观念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更新。朱竑老师提到的“重构地方空间、重构文化传播方式”让我意识到,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和利用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张骁鸣老师关于精英文化向草根文化的转变的讨论,让我对文化变迁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讨论网红现象时,我们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网红的“红颜薄命”背后,是浮躁和稍纵即逝的时代特征。同时,我们也探讨了社交媒体对乡村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导致文化突变。总的来说,这次工作坊不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让我对媒介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期待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见解应用到我的研究和实践中,为推动可持续地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迈:第二届媒介地理工作坊以“数智空间·可持续地方”为主题,从研究内容与方法论两大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在研究议题上,涵盖了代码空间构建、城市景观解析、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乡村转型路径探索、网红空间现象剖析、建筑意象传达以及文化地图创新等多个层面,全面展现了媒介地理学研究的广泛性与深度,凸显了媒介在塑造地域特性中的关键作用。关于研究方法,与会学者详尽介绍了自然实验法、随行纪实及基于游客轨迹追踪的大数据技术等具体应用实例,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多元研究手段的认识,也促使我们反思不同方法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时空的认知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空间感知逐渐弱化而时间意识愈发强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地理解和利用空间,以及推动媒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图/文:毛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