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品桃李人生”——访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黄榕清老师

日期:2018-11-21

【人物简介】黄榕清,1946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县(现广州市增城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退休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0年被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74年由清华汽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当时华南工学院任教,1974年至2006年,在我校机械系担任教学工作。曾任广东省汽车专业技能鉴定专家组组长,广东省专家库成员,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汽车修理工高级考评员等职务。一生投身于汽车类学科的建设中,直至2006年正式退休。长期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不仅担负本科生、研究生的多门课程讲授教学工作,还在汽车结构方面的教学组织工作、基础设备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为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国内外刊物和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后学敬寄黄老

桃子

工农军企潜龙游,清华功成报国家。

机汽育人四十载,古稀不老焕光华。

工农军企潜龙游

一个广州增城县(现广州市增城区)的工农子弟兵,一个清华园汽车专业的学子,一个国企、技术职业学校中的军管班长,一个华南理工大学的工程师;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却是一位老师的真实的传奇人生经历。

1964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县(现广州市增城区)一位刚刚成年的少年,怀了一颗矢志报国、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毅然从军。部队的生活给了他无尽的考验,同时也给了他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宝贵品质,这些经历让他能够作为部队选派的优秀人才到株洲的工厂进行支工工作,以及远赴岳阳一个乡镇的派出所做军管历练自己。

  

  

黄老在前党总书记胡锦涛家乡

清华功成报国家

谈到入学时的经历,黄老显得激动而又兴奋。机会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能抓住的,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发现机会,抓住机会。黄老就抓住了改变他一生的那次机会。1969年复员之后,之前的努力拼搏以及突出的表现给予了他回馈,他获得了一个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1970年,作为当时增城县唯一的一位工农子弟被送入清华大学学习,并被分到了汽车相关专业,学习汽车方向的相关知识,这为之后进入华南工学院任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老在清华园读书期间,他不为文革的大环境所影响,专心于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每日看似枯燥的生活,但当年的黄老却乐在其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勤勉努力的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当时广东省同一批被送去清华大学学习的共有120余人,多数人在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投身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工作中,而一直坚持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只有黄老一位,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敬佩。

  

  

黄老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

机汽育人四十载

1974年,自清华毕业后,黄老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从事汽车相关专业的任教。华南工学院自197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汽车专业的学生,黄老来校后主要是负责汽车结构的教学;当时学校百废待兴,教学设备较为短缺,黄老以及另外一名老师努力克服这一阻力,积极向学院争取,不久后机械系就多了一批崭新的车床设备。黄老说,工科的教学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一些基础的设备是上不好课的,时至今日,黄老仍然建议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把华工的传统丢掉了

1999年,黄老开始招收研究生,他主持建立了广东省汽车维修工技能鉴定所(北区),2005年,黄老担任广东省汽车维修专家组组长,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电动汽车的研究。2006年退休后的他,坚持将两位还未毕业的研究生培养成才,再去汽车技能鉴定所的主持工作,这种职业道德修养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也是当代的典范。

黄老在电动汽车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当时,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集中了从事汽车理论与设计多年的教授专家等科技力量,于19943月份研制出第一台电动摩托车。电动车是以蓄电池和电动机为动力装置,经机械传动系统驱动车轮转动的汽车。掌握了电池电机以及电力电子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电动汽车的研究也逐步转向整车方面的开发。在廖权来、黄榕清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上世纪末学院研制出两台纯电动的汽车,行驶里程可达80公里,在当时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在与黄老的交谈过程中,已退休多年的黄老仍然对当前电动车行业的电池研发动态有所关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理念。

黄老说一名合格的工科研究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黄老在校工作期间为机械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也有很多人因受黄老影响,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继续建设和发展机械专业,比如现在留在本校任职的李广龙老师,集美大学的林冬燕老师,厦门理工学院的向铁明老师等。

  

黄老桃李满天下

古稀不老焕光华

初见黄老时,已然72岁的他,步履矫健地向我们走来,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要不是黄老那一头银灰色的头发,旁人是全然看不出这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采访前,本想着黄老年纪已过七十,可能会有别人陪同一起来,要多准备一张座椅,却没想到黄老自己开着车就来了。交谈过程中,黄老目光灿然有神,谈吐爽朗,精神抖擞,中气十足,热情洋溢地与我们分享他那平凡而又传奇的故事。

在问及黄老的兴趣爱好时,黄老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出去走走。他一直保持着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也许这就是黄老依然精神矍铄,老当益壮的原因。黄老特别强调了年轻一代要注意身体,这对我们天天奔波在办公室与实验室的研究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健康的体魄,才有精力更好的投入学习和工作当中,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黄老的真实写照,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事业,退休之后也一直在热心的给许多专科职业学校做专业培训。许多学校的汽车相关专业起步之初,都会请黄老去做评审专家组委员,还有很多机械类的比赛会邀请黄老去做总裁判长;自2014年后,黄老还一直担任着广汽集团的汽车维修、汽车装配竞赛的审题专家和裁判长的工作。

“年轻人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专业基础要扎实,对待学业和工作的态度要保持一丝不苟、艰苦奋斗,对父母、社会和国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采访尾声,黄老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着他对年轻一代人的期望。

  

黄老在北京

后记

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对黄老的采访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通过本次对黄老的采访,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单单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工科生,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想要搞好科研,就一定得自己亲手去做,在实践中去了解。

浩瀚人海中,黄老略显沧桑的面庞和朴素的衣着,勾勒出了一个挺拔的身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感谢这样的一次采访活动,让我们了解到老一辈教师为学院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让我们重回那个条件艰苦却不断拼搏前进的年代。黄老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了,正是华工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不断激励着、鞭策着新老一辈的华工人,让我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黄老与记者团合影

                                                                    采访主持:董亦飞

                                                                    采访记录:桃子

                                                                    图片采集:陈炀

                                                                    文字编辑:桃子,徐铭遥

                                                                    指导教师:徐铭遥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