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7月19日,第267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在广州科学城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孙晋良、石碧、李德群、王琪、王玉忠,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Chul B. Park,以及来自省内外150多家高分子制造领域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企业的250多名嘉宾齐聚,共话“高分子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高中琪、广东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周木堂出席论坛并致辞。
嘉宾致辞
致辞中,邱学青指出,华南理工大学在高分子制造技术及装备领域的研究具有悠久历史和雄厚实力,尤其是瞿金平院士所带领的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在此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学校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他表示,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其中材料科学学科入围“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今后还将加大对先进材料学科群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取得相关重点领域突破,支撑引领国家、区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他希望各位与会学者专家能够充分交流思想、互通有无,为高分子先进制造相关学科及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中琪代表中国工程院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参加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表示欢迎,向主承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华新科智造技术有限公司为筹办论坛所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高分子制造产业与环境关联度大,必须要承担起对资源、能源、环境影响的责任,未来发展之路也必须要由绿色制造所引领,希望能够借助本场论坛,深入交流与研讨高分子绿色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共同助力高分子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周木堂表示,广东省是高分子制造大省,塑料、橡胶、合成纤维工业发展非常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希望参会专家学者的建议、分享,能为广东省高分子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启发,为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广东、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多位院士作精彩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高分子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主题,展望高分子绿色制造的前沿动态,分享高分子绿色制造的实践体会,为大家分享了12个精彩报告。
瞿金平以《高分子产品制造技术自主创新思考》为主题,从制造大国战略转型现状、材料加工技术创新方式、产品制造产业变革道路三方面入手,阐明了我国制造业发展快速但核心技术缺失发展的现状。瞿金平认为,中国制造业接下来需要争夺高端科技话语权。
作为加拿大先进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微孔塑料制造技术及应用领域首席科学家,以及超临界流体-聚合物发泡及加工技术的创始人,Chul B. Park阐述了聚合物发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并从聚合物、超临界CO2均相体系的构建与表征、泡孔成核控制、泡孔成长控制、泡孔聚并及稳定化、结晶对发泡影响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连续挤出发泡加工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实践。
李德群将智能制造理念引入了注塑成型,详细介绍了塑料注射成型的工艺过程、智能化需求以及研究思路,并针对当下产品高精密难实现、产品高性能难调控、装备高精度难保障的问题提出了四个解决方案:成形精度的静动态复合补偿技术;取向结构在线感知与精确调控技术;高速高压工况下装备精度保障技术;装备集成与自动化产线技术。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已经从一种新兴事物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的不可或缺的材料。王玉忠也在环境友好阻燃材料、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制备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减小高分子材料过度依赖化石资源的重要途径。
王琪在本次讲演中数次强调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价值。面对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回收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他与其团队创造性地发明了基于固相力化学和剪切力为主的固相剪切撵磨加工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实地考察
7月20日上午,与会嘉宾还实地考察了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化研究基地——广州华新科智造技术有限公司,以及新材料领军企业——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了解高分子绿色制造技术成果研发、产业化,以及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情况。
据介绍,“工程科技论坛”创办于2000年,已经举办了260余场,在各位院士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中国工程科技界交流科研进展、探讨技术创新、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工程科技战略研究和服务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学术支撑。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华新科智造技术有限公司、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办。(图/赵春旭 文/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编辑/曾庆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