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LANDSCAPE OF THE GERATER BAY AREA
大湾区可持续景观团队
INTRO
团队介绍

大湾区可持续景观团队共有7名固定研究人员(教授5人,副教授2人)、2名预备队研究人员(教授1人,副教授1人)和2名青年成员(副教授1人、讲师1人),分别来自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水利工程、设计学、旅游管理等学科。

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性的跨学科系统研究,整体性的景观概念将为综合的城市防灾减灾和空间规划管理带来新的理念与方法,可以应对后工业和后现代化时期城市化进程和模式下诸多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团队依托景观可持续性科学,以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水资源和水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优势力量的交叉融合,从区域、城市和社区等空间尺度开展大湾区和三角洲的景观可持续性研究,建设一个致力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雨洪管理、蓝绿基础设施、城市绿地和绿色社区的研究型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探究蓝绿基础基础设施的景观格局、景观服务和人类福祉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三角洲地区和大湾区的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团队成员围绕建成环境和开放空间的包容、疗愈和适老,大湾区城乡的防洪减灾、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及蓝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的发展需求,点开展城市暴雨洪水模拟与预报技术、地表水地下水调蓄与海绵城市技术、海绵城市建设控污机理与模拟、海绵城市技术集成平台、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设计、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设计、蓝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决策技术系统开发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设计和建造技术研发与集成等。



目前,团队代表性成果一,针对变化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涝灾害形成机理、精细模拟方法以及风险智能评价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长期的野外观测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变化环境下大湾区洪涝灾害形成机理及其演变机制,研制了适宜于大湾区流域与城镇暴雨洪涝一体化精细模拟模型,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洪涝灾害风险智能评价方法体系,初步构建了大湾区洪涝灾害“观测试验-发生机理-规律揭示-精细模拟-风险智能识别与评估-技术应对”成套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和重要期刊上发表30余篇高质量论文,出版专著2部,申请了1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4项),并研发了示范应用系统,为大湾区多个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与东莞)暴雨洪涝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团队代表性成果二,鉴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具有成分复杂且不确定性强等特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下垫面的径流污染物特征及其相关性,利用M(V)曲线图和MFF指数法较为系统地对径流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降雨径流初期冲刷规律,利用SWMM模型分析LID措施对径流污染负荷和初期冲刷效应的影响,研究了LID措施对径流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基于广州市历史降雨数据分析得知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时间间隔的频率服从指数分布,提出利用解析概率模型描述LID措施在长期降雨条件下的水量平衡原理,推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生物滞留池等三种LID措施的雨洪控制效应,利用NAGA-II算法对不同LID措施的建设规模进行优化分析,为LID措施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和简便的方法,为粤港澳大湾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RESEARCH CONTENT
研究内容

可持续性的实现需要富有创新性的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方法,整体性的景观概念将为综合的城市防灾减灾和空间规划管理带来新的理念与方法,以应对后工业/后现代化时期新的城市化进程与模式下日益加速的城乡景观变化所带着的诸多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大湾区可持续景观研究将依托于景观可持续性科学,以城市水资源和水灾害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究景观格局、景观服务和人类福祉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大湾区和三角洲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