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通知公告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关于召开2020年度自主研究课题中期进展报告会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3-25 访问次数:437

  为推动实验室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实验室重要研究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按照《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及合同任务要求,实验室拟于2021年4月2日举办自主研究课题中期进展报告会,报告会向全体人员开放,欢迎实验室及相关学科人员参与交流讨论。

  一、会议时间

  2021年4月2日上午8:00-12:00

  二、会议地点

  造纸国重D楼306会议室

  三、评审专家

  四、会议日程

  备注:个学术报告20分钟,5分钟提问时间。报告顺序按项目编号排序

  五、报告人简介及报告简介

  (一)曾劲松

  报告人简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植物纤维高值化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植物微纳米纤维素研究中心协调人。长期从事轻工技术与工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纸浆纤维悬浮液的流体动力学和数值模拟;基于微纳米纤维素的绿色制备、流动力学、流控芯片、动态表征和分级分离,以及中试示范的关键技术;生物质流体设备及其结构的优化设计。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课题各1项,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项目1项,广州市对外科技合作专项1项,横向项目多项,参与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项以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技术鉴定成果1项。申请国际专利3件,国内发明专利50件,已经授权专利20件;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5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共4部,是多家国际SCI期刊的论文评审专家。

  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跨尺度纳米纤维的表征方法及仪器研制

  报告简介:随着具有优秀性能的大长径比、跨尺度纳米纤维的产业化,其表征技术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项目对循环流动的经过荧光染色、有序排列等预处理后的跨尺度纳米纤维进行拍摄,并进行多帧图片的背景去噪、识别追踪和对象关联等处理过程,进而表征纳米纤维在微纳流动状态下的形貌、速度、长度、直径和长径比等参数,建立纳米纤维在静态、液态和动态下的形貌和尺度的对应关系数据库,构建和修正纳米纤维的尺度和流场的数学模型,并校正表征仪器。本项目提供的表征方法及其研发的仪器可实现成千上万的大长径比、跨尺度纳米纤维及其他微纳米物质的高效、全面和准确的表征,对相关学科领域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陈港

  报告人简介: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特种纸研究团队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首席教授,中国造纸学会涂布加工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造纸学会理事,中国造纸学会纳米纤维素及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造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特种纸与纸基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造纸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造纸》、《中国造纸学报》编委以及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顾问。曾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科学与造纸工程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副院长,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19年获中国造纸学会特种纸技术创新个人贡献奖(金奖),2019年获广东省造纸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特种纸产业技术发展贡献奖。曾获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中国造纸青年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2007年被列入省级人才培养对象。2014年获中国电声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获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造纸新技术与特种纸,包括特种纸新技术、纸基功能材料、纸张涂布技术与理论、多种纤维混合成型机理、纳米纤维素制备及应用、造纸化学品的优化及应用、纸张防伪技术、功能材料在造纸过程的应用等。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工信部重点行业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项目、粤港重点领域重大突破招标项目、广东省产学研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等纵向、横向项目。近年来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Cellulose, Scientific Reports, Langmui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造纸原理与工程》(副主编),编写专著2本,拥有35项授权发明专利,PCT专利1项。

  报告题目:适于高速数字印刷的新型包装用纸关键技术及应用     

  报告内容: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极大推动瓦楞包装的使用,数字印刷技术尤其高速数字印刷(喷印速度高于100m/min)的出现和完善,不仅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品牌商的价值提升,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瓦楞包装的数字化制造越来越成业界主流。目前使用的包装纸(瓦楞包装面纸)在印刷质量和表面性能方面达不到高速数字喷墨的要求,亟待突破。本报告围绕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的技术原理,重点介绍如何保证低涂布量条件下涂层的吸收及干燥能力,高喷墨速度下如何保证喷墨印刷的精度,数字印刷过程油墨精准固着等策略,解决现有包装纸在高速喷墨过程吸墨性能差,印刷精度低,油墨固着不良的问题,满足瓦楞包装行业高速数字印刷要求的新型包装用纸及成套生产技术,为包装纸和瓦楞包装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三)李雪辉

 

  报告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2012.12-)。1992年6月及1995年6月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及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8年晋升教授。2006-2007年在英国雷丁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2010年6-9月在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催化中心从事访问教授研究,2015年3-8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从事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目前主要开展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取代石油基路线的生物质化学品的制备、烟气中NOx及SOx的控制及治理技术等研究。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等。近年来,在Chem., Applied Catalysis B, Journal of Catalysi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Green Chemistry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2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2018年)。曾担任“第十五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2010.11,广州)”秘书长、“第二届全国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2011.11,广州)”等学术兼职。

  报告题目:催化生物质高效转化

  报告简介:本项目研究了不同木质素分子结构、溶解度等对催化木质素解聚的影响,设计并制备了具有与木质素大分子尺寸相匹配的多级孔负载型催化剂体系,构建合适的溶剂体系,提高催化剂与木质素的有效接触,实现木质素的定向剪切,发展了木质素基小分子化学品的绿色制备路径。

  (四)陈燕

 

  报告人简介: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华南理工大学精英学者。团队专注的应用领域包括:高温电化学器件(SOFC、SOEC);电化学生物质(气)高效定向转化;水、气污染物(电)催化降解;材料辐照效应及辐照改性研究等。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Chem. Soc. Rev.、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影响因子>10论文11篇),其他合作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批3项)。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项目以及面上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多次受邀在国际固态离子学大会、欧洲材料学会大会、美国材料学会大会等知名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及担任分会主席。2019年获国际固态离子学会ISSI“Young Scientist Awards青年科学家奖”(大陆首位获奖者)。目前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报告题目: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缺陷调控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报告简介:开发廉价高性能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是目前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电催化剂中往往存在空位、替位、间隙原子等各种类型的缺陷。它们极大的影响材料的电子结构、表面吸附行为等性质,进而决定了材料的催化活性。本报告将介绍我们最近在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缺陷调控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方面的影响进展。

  针对氧析出反应OER催化剂研究,我们研究表明混合电子离子导体的阴离子缺陷形成对OER催化活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影响机制耦合在一起。我们还进一步证实了阴离子缺陷的存在会改变混合电子离子导体OER催化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从多方面影响材料的OER催化活性。在最近的工作中,我们还从实验上证实了材料本征的质子迁移特性能显著影响其OER电催化活性。

  针对生物质定向催化反应,我们利用Co掺杂调控Ni(OH)2对其电子结构及表面吸附行为进行调控,实现了高选择性甘油氧化产甲酸。我们制备的NiCo LDH表现出优异的甲酸选择率,达到94.3%,以及接近100%的法拉第效率。原位红外光谱、原位拉曼光谱、同步辐射光吸收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Co掺杂使得Ni(OH)2的电荷发生重排,且降低了Ni(OH)2脱氢的能垒,从而提高了其甘油氧化活性。

  此外,我们还利用引入等离子处理、氢还原等手段在材料中引入氧缺陷、硫缺陷等阴离子缺陷,提高CuO2电催化还原硝酸盐制氨、基于生物质碳复合MoS2和层状氢氧化物吸附重金属、MoS2/Fe2+/3+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有机物的性能及相应的微观机制。

  (五)黄良斌

 

  报告人简介: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2010年教育部学术新人奖,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十大学术之星(排名第一),2014年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项。其它荣誉和主持项目包括德国洪堡奖学金(2014),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排名第二);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9),华南理工大学杰出青年(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广东省面上项目(2019)等。2018年9月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开始独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药物分子、光电材料等功能分子的绿色、高效合成:随着人口的增加及老龄化,对于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开发绿色、高效药物合成新途径,打破国际巨头对于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降低药价,解决民生痛点。信息科学的日新月异,其物质基础-光电材料分子的需求缺口扩大,发展环境友好的光电材料的合成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解决环保压力。2、生物质高效催化转化与增值利用:石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短缺,使得可再生生物资源作为平台化合物的研究尤为重要。从生物质出发,为小分子药物合成开辟新途径,为生物质的增值转化提供新思路。

  报告题目:过渡金属催化碳-氧键的活化与碳-碳成键反应

  报告简介:一般来说,生物质中富含的碳-氧键呈现反应惰性,本研究主要面向开发新型的协同催化体系实现可再生生物质资源C-O键的高效、绿色、增值活化与转化。具体来说将使用金属协同催化的策略实现生物质中碳-氧键向碳-碳键的重组转化,变废为宝,为生物质的利用,新药的创制提供新的合成方法。

  (六)彭新文

  报告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功能材料与转化研究,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dv. Fun. Mater., ACS Nano.,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 Nature co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80篇;撰写英文专著4部;授权专利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奖、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等。研究成果获得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项目10余项。

  报告题目:生物质碳基催化剂及其电催化性能

  报告简介:生物质为自然界中最丰富、廉价的有机碳源,立足当今与未来,拓展开发利用各种生物质资源是解决未来绿色碳基能源、催化材料及平台化学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次报告我们将分享报告人关于在生物质碳基材料与电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介绍。(1) “自上而下”以生物质遗态为框架,基于路易斯酸温和预处理,利用冷冻导向、异质掺杂等方法,制备一系列具有等级孔结构、金属单原子掺杂的生物质体相碳基催化剂(Fe-N-C),并研究了其在电催化氧还原、氘代药物(喹啉)电合成中的高效应用。(2)“自下而上”以制浆造纸产业废弃物木质素磺酸盐、纳米纤维素等组分为碳骨架,制备大表面积和高导电率的生物质基碳基催化剂,针对多孔碳材料结构与性能问题,通过纳米纤维素焊接、异质结制造、缺陷制造、单原子掺杂等提升生物质碳材料的电荷/传质能力,构建了一系列用于电催化氧还原反应等反应中的多功能生物质纳米与体相柔性碳剂。

  (七)刘道恒

  报告人简介:工程师。200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制浆造纸设备的开发,对实验设备及仪器改造方面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现在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擅长对制浆造纸湿部化学仪器分析测试及使用,特别是对蒸煮器局部改造最大功能化利用应用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有负责主持过大型检测仪器的功能开发,自制实验室检测仪器的经验。

  报告题目:实验室制浆设备虚拟控制平台的实现

  报告简介:介绍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实验室蒸煮设备的虚拟控制平台,可实现蒸煮温度的分段设置,H因子控制蒸煮终点等功能。同时,虚拟控制平台可实时监测蒸煮锅内部温度,升温曲线的同步显示。

  (八)刘传富

  报告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资源化学与制浆化学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组分分离与转化利用研究。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造纸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研究工作受到海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十多个研究组及国内二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和跟进。

  报告题目:天然木材制备高性能结构材料的研究

  报告简介:高强透明纤维素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可再生、可降解、碳中性等优点,展现了其在电子器件、轻质高强建筑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助力于推动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然而,现有的高强透明纤维素材料存在力学性能不佳、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从而阻碍了其产业化应用。我们以天然木材为原料,通过低温制浆工艺与热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强透明纤维素材料,其最大拉伸强度达到748 MPa,最高透光率达到82%。

  (九)徐峻

  报告人简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植物纤维清洁高效转化理论及新技术的研究,在绿色造纸、微纳米纤维素、生物基材料等应用基础及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系列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并在20多家大中型企业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及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等50 余项,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发表学术论文 140 多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50多篇;授权专利40余件,其中1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报告题目:现代制浆造纸节水减排技术

  报告简介:介绍了造纸行业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家和地方环境治理由浓度控制走向总量控制、质量控制的转变,提出了水染全过程控制的策略,并介绍了化学法制浆、化学机械法制浆、废纸制浆与造纸过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实践,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十)樊慧明

  报告人简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常聘专家,广东省造纸学会常务理事,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纤维基材成形技术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包括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纸张成形技术与特种纸开发、现代造纸关键装备研究开发,造纸化学品。发表SCI、EI收录和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00多篇,曾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巨龙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开发先进个人、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等,申请 PCT 国际专利5件,申请中国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27件,其中授权专利86件,授权发明专利46件已经转化推广。

  报告题目:古籍脱酸保护工艺与设备研究

  报告简介:在古籍脱酸工艺研究方面,本项目克服了液相浸泡法和气相法脱酸的缺点,采用压力雾化和超声雾化法对纸张进行脱酸处理,有效降低了脱酸处理对于纸张和油墨性能的不利影响;试验了多种脱酸化学品,包括碳酸钠、硅酸钙、丙酸钙、碳酸钙等多种弱碱性化学品,得出合适的脱酸处理化学药剂,脱酸后纸张的pH值达8~9.5。在古籍脱酸加固试验设备研究方面,基于压力雾化和超声雾化脱酸方法,本项目已研制并加工古籍脱酸加固试验设备一套,现安装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

  (十一)任俊莉

 

  报告人简介: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于木质纤维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尤其在半纤维素原位解离及化学转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报告题目:木糖制备新策略及木糖转化的分子作用机制

  报告简介:木糖是制备生物基化学品和能源的重要原料,主要由半纤维素水解获得。在木糖转化中,木糖脱水转化为糠醛反应是最受关注的反应之一,糠醛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之一,可直接或间接衍生出1600多种化工产品,因此糠醛的高效合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报告着重介绍C6糖制备木糖的新策略,并介绍木糖转化为糠醛反应中分子作用机制,尤其是溶剂与木糖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木糖各个碳的路径演变。

  (十二)王小英

 

  报告人简介:博士,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15.12-2016.11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多糖基抗菌材料的研究。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3部。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76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8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件,已转化2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获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和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8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和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

  报告题目:多糖基抗菌剂的绿色构建与应用

  报告简介: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开发多糖材料以替代石化基材料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战略目标。多糖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而在食品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重要原料和添加剂。但多糖转化为食品抗菌剂时,存在两个瓶颈问题,一是水汽阻隔、机械性能差,二是抗菌时效短、抗菌范围窄、耐热性不足。为了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我们建立了以无机纳米材料为掺杂的多糖基功能材料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解决了多糖应用于食品抗菌时存在的问题,在多糖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构建、性能及其应用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成果一:利用层状硅酸盐增强壳聚糖的抗菌性能,提出了国际食品专家认可的多糖基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抗菌机理,成果二:利用多糖大分子的长链稳定能力、丰富活性基团提供的生物修饰能力和还原能力,制备并稳定纳米银,阐明了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抗菌机制;成果三:针对纳米银过快过多释放产生的累积毒性问题,利用脂质体内外层亲疏水特性、粘土限域效应、碳球包裹、3D打印等技术将纳米银进行固定,考察纳米银释放的过程,揭示多糖基材料固定纳米银的抗菌机理,并研究多糖固定纳米银材料对荔枝、草莓、猪肉等的保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