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开题报告会在4号楼417会议室举行。重点项目“国史十六讲”由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战双鹃副教授与中华书局联合申报;一般项目“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由外国语学院苏娉教授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申报。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李石勇研究员、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钟书能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澳大利亚籍专家Andrew Crocombe、英国籍专家Emilie Chung及项目组核心成员出席开题报告会。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献珑教授主持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现场
李石勇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外国语学院近年来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标志性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系学校首次获批,充分显示出外国语学院在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雄厚实力。
战双鹃代表团队汇报了《国史十六讲》外译项目的总体情况,包括原著内容、项目团队、时间进度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原著阐述了中华文明从远古至近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内在动因,对文化发展中的“中国基因”、基本路向与价值内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团队将充分发挥多元化学科背景的优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著的学术性与通识性,为世界提供一部简明易懂的中国史普及读物,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苏娉代表团队汇报了《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外译项目的主要内容、团队构成、工作计划、质量保障等。原著将中国社会的文化理念融入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之中,在当代语境下对亲属制度、家族与公民社会等人类学领域重要概念进行重新阐述。团队将学术研究与翻译实践有机融合,为国外受众展现出原作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视角,增进世界对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的认识与理解。
在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后,与会专家围绕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进行问询和指导,并与项目组成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王东风教授从翻译方式、翻译工具的选取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他指出在数智时代,译者可以合理运用各类翻译工具确保术语的统一性和严谨性,注重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蓝红军教授指出,项目团队须高度重视语体对应及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应具有鲜明的受众意识,审慎处理文化翻译与知识翻译的关系,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处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Andrew Crocombe以及Emilie Chung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答辩专家组经过审议,认为两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题意义重大,团队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翻译方案和宣传方案具有可行性,一致通过项目开题答辩。项目团队表示,未来将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持续优化项目计划与具体方案,确保项目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