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交学院武波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4-11-22
访问量:
183

1114日,首届国家教委“中英友好奖学金”获得者、现外交学院英语系武波教授莅临外国语学院,开展了一场题为“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国际组织未来”的专题讲座,深入探索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并展望了国际组织在新世界新秩序愿景及国际交流新态势下的迫切需求。此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武建国教授主持,杜可君老师及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30余人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武教授便开宗明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201911月在希腊《每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一文,其英文翻译存在改进空间,并基于自己的外交经验,将其重译为“Let the projection of the wisdom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shed light on the future”。武教授强调,当前中国的对外传播更加注重“主动投射”这一理念,而“projection”一词恰好能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高级层面上主动向世界展示的智慧之光,这样的翻译有助于吸引西方有识之士更加深入地观察、研究并理解真实的中国。

随后,武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钱穆的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西方历史看似复杂,实则趋向于文化的凝聚与统单纯,其复杂在外面,而内里则单纯。中国历史看似单纯而实复杂,其单纯在外面的形式,而内里精神则实是复杂。中国历史的这种复杂性与统一性,在方言与汉字的差异中得到了体现:方言虽难以互通,但汉字却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能够准确传达意义,这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的原因。

在讲座中,武教授还着重阐述了文化的普世价值。他认为,真善美是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共同追求,一种文明能够触动另一种文明。例如,中国的雷锋精神与西方的利他主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文化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在英语中根据语境既可译为“culture”,也可译为“acculturation”,这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最后,武教授通过分析钱穆的《中国文化精神》,指出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梦想,更是国际梦、世界梦、文化梦、造福全人类的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其他国家,是一个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国际文化交流计划。在这一背景下,外语教育和翻译教育的目标与内涵必须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武教授据此提出了外宣翻译的核心观点:翻译事业应兼顾物理层面的“译之器”与哲学层面的“译之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中国传统术语的翻译、中国梦的国际化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外国语学院师生对中国文化特质和对外宣传翻译要求的理解,也进一步坚定了大家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它也传递了外语学者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外语专业今后的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图文/赫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