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上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凤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就“同声传译中译员如何使用眼睛:来自眼动的启示”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富有启发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语言认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喜琴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众多师生参加。
李德凤教授作讲座
讲座伊始,李德凤教授巧妙使用“三头六臂”的比喻,从同传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出发,概述了同传过程中译员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并由此提出“眼睛”能否在同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的研究问题。随后,他借助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眼动追踪技术及其在研究中的运用。
讲座现场
接下来,李教授积极引导现场同学进行互动,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一步步揭示了同传译员在有“临阵磨枪”式的译前准备,和无任何译前准备的情况下,视觉关注重心的异同(即译员是更多地关注于演讲者,还是演讲者所使用的视觉辅助资料),并对比了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的表现差异。之后,他将译员的注视行为与最终口译质量相关联,指出频繁关注视觉辅助资料并不会有效改善口译表现,反而可能导致口译质量的降低。
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李教授由理论回归实践,为口译专业的学生与译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指导,同学们获益匪浅。本次讲座不仅对在场师生的专业实践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也为同声传译领域带来了宝贵的新启示。
(图文/李彦泽 周丽 陈思思)
附:主讲人简介
澳门大学翻译学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人文学院副院长,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合作导师。上海市“特聘专家”,重庆市“巴渝学者”。国际翻译传译认知研究联盟(IATIC)理事长、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理事长欧洲翻译学会出版委员会顾问、中国跨文化与语料库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料库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担任英国伦敦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及翻译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硕士课程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星涛湾”讲习教授(客座),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及翻译学讲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讲座教授等。此外还先后担任亚太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协会副会长、国际翻译与语言研究学会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全国MTI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等职。现接受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斯伯林格出版集团邀请,主编《译学前沿》(New Frontiers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