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印度洋岛国的交往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据《岭南海洋国土》记载,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四大航线之一即始于广州,出珠江口沿海岸线向西南而行,经南海抵达今印度、斯里兰卡。海丝之路使广东成为著名的侨乡,广东籍华人华侨在印度洋地区有着较大影响力。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级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作为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广东与印度洋岛国的战略合作具有天时(“一带一路”倡议)、地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和(华人华侨资源)的综合优势。合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将会为两地带来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及互惠互利。
交流合作日益深入
随着印度洋在中国海洋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广东与印度洋岛国在文化艺术、旅游、经贸、医疗卫生等多领域近年来进行了更广泛的合作。文化艺术交流是两地开展最早,也是最活跃的领域。从2005年起,广东省每年派出省内艺术团到访留尼汪和毛里求斯,举办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如今广东艺术团的演出已经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必不可少的“春节晚会”。2018年,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在斯里兰卡拉开帷幕,多角度向岛国人民展示广州形象及其蕴含的海丝文化。截至2018年底,广东多个城市与印度洋岛国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如广州市与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市,梅州市与毛里求斯的鸠比市和塞舌尔的维多利亚市,佛山市与毛里求斯的路易港和留尼汪的波塞雄市等。
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了印度洋岛国和广东之间的旅游产业,马尔代夫、留尼汪、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陆续开通广州直航。相关数据显示,广东每年到上述岛国休闲度假的游客达10万余人。为更好地宣传本国旅游优势、吸引中国游客,马尔代夫、留尼汪和塞舌尔积极来粤参加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不断深化与广东旅游业界的合作。
近年来,各类经贸展会极大地促进了广东与印度洋岛国企业的合作交流和双边贸易。例如,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的很多企业多次参展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2018年广东省贸促会在斯里兰卡科伦坡举办的中国品牌展,促进了中斯两国企业精准对接;2017年,马达加斯加中资企业协会来粤拜访广东省贸促会,为粤企更好走进马达加斯加搭建平台;2018年,广东经贸代表团专程访问毛里求斯华人商会,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医疗外交打造了广东对外友好新名片。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抗疟研究团队积极利用科研成果“复方青蒿素”多次帮助科摩罗战胜肆虐的疟疾。广东省卫健委在马尔代夫实施“光明行”项目,在马尔代夫胡鲁马累医院顺利落成中国—马尔代夫眼科中心。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广东省梅州、佛山等城市为毛里求斯、留尼汪提供了医用外科口罩、试剂、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援助,积极支持和帮助他们抗击疫情。
持续拓宽合作路径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广东可充分利用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优质资源,秉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理念,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首先,广东可对接印度洋各岛国发展战略,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广东是海洋大省,在港口建设和运营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输出技术和资金,提升岛国沿海港的吞吐量。能源和矿产是“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广东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勘探和开发技术优势,与矿产资源丰富的留尼汪、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
双方可依托港口开展深层次渔业、旅游业领域的合作。印度洋岛国渔业和旅游资源丰富,广东常住人口超1亿,消费市场广阔。双方合作将极大拓展印度洋岛国海洋渔业产品的中国市场,广东也可获得优质的海鲜产品。
其次,广东可充分利用印度洋岛国的地缘战略地位,发挥各岛国在中非贸易中的桥头堡作用,通过印度洋走向非洲。通过与岛国的合作,广东可在印度洋建立中转基地或经贸战略支点。以毛里求斯为例,毛里求斯是非洲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毛里求斯政府一贯奉行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和贸易自由化政策,法律法规相对完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持续经营好与毛里求斯的战略关系,对于广东的经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广东还可充分利用侨乡特色和华人华侨的桥梁作用,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广东可整合侨务资源,依托印度洋地区有影响力的机构举办多种侨务活动,提升华人华侨对祖籍地的认同感和情感度;首选华人华侨作为经贸合作伙伴,发挥华人华侨的在地优势、资金优势,鼓励回国投资;鼓励“侨二代”“侨三代”来粤留学,毕业留粤工作。
印度洋岛国与广东的经贸合作前景光明,互补性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做好广东与印度洋岛国的互动交流,有助于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的长远利益与战略稳定。此外,华人华侨是广东在印度洋岛国的宝贵财富,有他们作为纽带和桥梁,两地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
【本文系中国侨联课题“代际视角下华人华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基于印度洋岛国侨情的实地调研”(19BZQK2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薛荷仙,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陈国玲,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3-30 A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