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香港游学感想】——Hong Kong, a Breath of Fresh Air(2011级英语三班 罗燕莉)
发布时间:2012-10-25
访问量:
307

    

东平洲东平洲上
食物银行收菜探访地球之友
10月19日到21日三天,我参加了Fresh环保协会组织的香港游学活动。我们与当地NGO进行交流,参观地质公园、嘉道理农场等生态景点。短短三天时间,花费不小,但收获也不少,香港这地方给我思想上、文化观念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First Impression
因为资金有限,我们一行人选择住在一个很便宜的宾馆——旺角的江西宾馆里。旺角是香港一处市井气息浓厚的人流聚集处。这里有高楼大厦,有屋邨旧楼,有食肆商店;有奢侈品,也有廉价的大宗百货;有临时搭建的摊档,也有长期驻扎的老字号。似乎生活中的一切在这里都应有尽有。各种各样的招牌横贯在街道上空,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映出城市的蓝天白云,也不乏可爱的学校建筑带着古老的人文关怀。交通灯反反复复地在催促着过马路的行人,双层巴士、TAXI与英式小轿车是窄窄马路上的风景线。
来到香港,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但亲身来到这里又会有一些新的发现。这里处处带着英国殖民留下的痕迹。不只是校服、车辆,还有公共设施上时刻并行的中英文。很有历史感的英式旧建筑不时出现在街头巷尾,当然也有香港本地人遗留下来的老房子。这里的外国人占了很高的比例,仔细一听人们说的话,就有英语、法语、德语、东南亚国家语、日语、韩语等,处处都能发现异域风情,他们都在告诉着我,香港是一个曾经被英语文化改变的老城市,也是一个随时欢迎新文化、新思想的国际都市。
香港地少人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有限在种种细节处体现出来。低矮的楼层,局促的房间,狭窄的通道,迷你的车站,不断往上走的密集的建筑物,还有昂贵的农副产品……似乎大陆有的一切来到香港都被缩小了。但面积的减少似乎并没有使这个城市变得焦虑冷漠,反而添加了几分温情。设计得富有童真的港铁,口语化的广告标语,人多但有礼貌、有秩序的场景,让我感受到更多港式文化里面追求平等、关爱他人的成分。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被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不过要确定的是,每个地方里面都会有各种类型的人,也会有各种极端。对于香港人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在民主开放的体制下,一个城市会出现更多德才兼备、敢于站出来说话、令人佩服的公民。

Learning about Charity Work
    第一天,我们走进了香港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的办公室,与这里的员工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办公室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物件,有创意的环保工艺品、富有童趣与活力的摆设、奖杯、小厨房、回收箱,丰富却不凌乱,比起那些机械化的工作氛围,这里有更多的轻松与温馨。作为香港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环保团体,地球之友并没有居高临下,或许他们更看重的是思想的自由。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学习到很多关于公益项目运作和港人价值观方面的知识。地球之友是致力于环保政策推行与宣传教育的一个非政府组织,现在已经注册成为慈善公司。当发现想要解决的环保问题时,他们一方面会发起一个新话题,让传媒造势,动员群众参与到这个环保运动中来。近期他们在开展厨余垃圾回收活动,从香港的几间大型超市入手,倡议他们把一天卖剩的蔬菜等不易保存的食物派发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扔到堆填区。香港的垃圾里面厨余垃圾占了三分之一,这其中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这个话题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相信对解决香港的垃圾问题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地球之友还会采取向政府提出议题的方式,通过收集民意和其它渠道的交涉来推行新的环境保护政策。用权力机构来保障公民的权利,我想这是国内大多数NGO都无法做到的。
当我们问到做不同的项目如何创新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为什么总是要讲创新呢?关键是要有效。”反思自身,我们为了创新去做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又有哪些是有切切实实的效果的?既然没有效果那创新还有什么意义?
国内NGO的成员之所以能坚持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因为他们有使命感;而香港则是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慈善风气的形成,以及可观的收入。对于他们来说,NGO更像是漫长职业生涯上的一个站点,而不是终身投入的事业。我不能说哪个观念是正确的,只能说环境造就人。但也不能否认还有很多人抱着热爱的心来做慈善,做环保,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当天晚上,我们到深水埗某个社区参与食物银行的夜间收菜。这是民社服务中心举办的一个关于蔬菜、面包等食物回收的活动。他们在晚上6点多把菜市场里没有卖完的蔬菜,西饼店里剩余的当天面包收集到一起,免费派发给附近有需要的老人家。
原本我以为来收菜的义工会有很多,但后来才知道实际上只有6个人在参与收菜工作。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一个小时不到就在菜市场里收集了六七个大筐的蔬菜。里面有两个阿姨年纪虽然大,却动作麻利;还有两个年轻小伙子在兼职做义工。全职负责食物银行的民社员工只有两人,他们包办了活动策划、实施阶段的沟通、宣传、推进等各项工作。从每一晚收集蔬菜面包,到平台上拣出不新鲜的菜叶,堆放有机肥,用抽签的方式把食物分批派发给附近长者,到最后的清场。他们把一件小事情做得那么完整,把一件原本枯燥的事情做得那么有趣,把原本混乱的场面控制得这么有序,令我深感佩服。我惊讶于他们做事情的热诚,而热诚也正是他们能吸引到更多老人家前来参与、前来帮忙的重要因素。
夜色渐浓,我们提着收回来的面包,沿路派给公园里面休息的几家大小。这一晚是我在香港这几天感觉最充实、最快乐的一刻,因为我切切实实地做了善事,而且看见物尽其用,在我们的小小努力下,食物没有浪费、环境也得到了保护。我突然体会到香港人做善事的那种习惯,每个人都愿意接收别人的善意,都乐意出钱出力去关心帮助他人。这样的生活,即使再累,也充满了意义。
香港NGO的员工收入都普遍较高,这是因为他们成熟的薪酬体制,职员的收入必须能保障他们日常的生活需求。而内地的NGO因为没有资金来源,所以大多数员工没有正常的工资与福利。很多人甚至拿着极低的薪酬,有时候连填饱肚子都有问题。政府不支持、企业不赞助,现实问题导致大量人才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从公益慈善领域流失,走进了以营利为目的,但是收入可观的公司里。这也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内地的NGO市场如此不景气。当然,我们的政策在慢慢放宽,希望有一天,我们的NGO能和企业拥有同样的吸引力。
探访过地球之友和民社两个组织以后,我还有一个新的收获。我发现一个人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一个人设计出一份年报,一个人实施好一个项目,一个人筹集很多资金,一个人获得一群人的支持,一个人去想更好的点子,一个人去发动大家的力量,去推行更好的政策。但我们并不能同时实现这么多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先认真做好其中一件,这样就足以让人敬佩。多学学香港人,把小事做出彩,凡事多较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
或许我们现在探讨得很多的是,一群人该如何合作。但我们也应该多想想,一个人该如何做好。

Travelling Around HK
     在香港的这几天,我们也去了一些地方,亲身体验这个城市不同的几个面貌,尝试融入到香港市民的生活之中。我们去了中环,光顾了这里平民化的摊档;在兰桂坊附近感受到万圣节的浓厚气氛,还有很多来来往往的外国人;在皇后大道附近体会茶餐厅文化。我们在走在旺角夜晚亮如白昼的街道上,围观街头表演、行为艺术、化妆游行,与人们一起热闹,还有淘书店,买东西,当然还有每一顿值钱的“晚饭”。
很多内地人去香港,基本上不是去购物,就是去迪士尼、海洋公园这些被大肆宣传过的经典游玩处。事实上这些旅游点不但相当烧钱,而且不能丰富我们的脑子。于是后两天,我们选择去那些香港本地人更愿意去放松身心的生态景点——东平洲、嘉道理农场,与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也有了更多新的发现。
东平洲岛是香港外海上一个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小岛。它是香港国际地质公园中最精彩的其中一个部分。这里有典型的地貌——被海浪侵蚀得形状独特、纹理清晰的岩石。岩石、珊瑚礁、沙滩构成了东平洲的海岸线。岛上的小树林中被开辟出一条条自然步径,我们时而在树林中穿行,时而在海滩上漫步,仿佛自己已身处另一个世界。
令我惊异的是这里有着宝石般的大海。在船上我们看不到一点漂浮的垃圾,看不到泛黄的海面。阳光下的它是熠熠生辉的钻石,蓝天映照下就变成了有色彩层次的蓝宝石。她时而深沉、时而平静、时而活泼、时而明媚、时而朦胧。宝石般的大海孕育了宝藏般的贝壳,它们造型丰富,它们美丽精致,它们洁白无瑕,海滩是它们最好的家。
政府在岛上立了不少告示,禁止游人捡拾贝壳、珊瑚,不允许带走珍贵的海洋动物,为的是保存这里完好的生态,让东平洲继续用她的美丽吸引更多的人。
当然,国际地质公园也有着它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因为有开发就有破坏。为了把东平洲打造成地质公园,政府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搅扰了原住民的生活,现在的他们断水断电失去了通信。为了表达不满,当地居民在岛上拉起了一条条横幅,批评政府的好大喜功。我们看到海滩一边散落着生活垃圾,此时此刻感到痛心的同时,也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弊端。或许政府更应该对游客做好教育,加强相关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这里的生态破坏,保障这里的居民权利。
第三天我们来到新界区的嘉道理农场(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这里属于香港郊区,自然景色明显好了很多。嘉道理面积广阔、地形丰富,里面还有很多可看的东西。农场有两千多种已确认的物种。它原本是几座荒芜的山丘,经过几十年的人工种植与管理,才有了这么茂密的次生林,林子中经过精心设计,有了很多不同的花园。蕨类植物园、兰花园、蝴蝶园等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走进去会有很舒服的感觉。据说这里有很多小动物,蝴蝶、小鸟、萤火虫、穿山甲、野猪、猴子等。下山之后我们还见到笼子里面被救护的鹰、雕、猫头鹰等鸟类,这时会有种在动物园的错觉。
这里有小瀑布、小桥流水、山中凉亭、石桌石凳,似乎每一个设计都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赞颂,向来人展示着生物多样性的美妙。来这里的人大多数都是香港本地人,中老年人比较多,也有一家大小,他们视这里为一个放松身心,远离尘嚣的好去处。农场导游向我们耐心讲解着农场的每一个细节,看得出她因为这份工作获得了很多快乐。走进清凉的树林,享受着凉爽的微风,看着繁花开放,蝴蝶翩飞,听见鸟儿婉转,也许真会有已经不在香港的感觉。
不能否认人工化的成分太多,会让这里失去了自然本真的一面。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植物园中,所以我来到这里,抱着更多物种认知,接受教育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体验。
很喜欢嘉道理的理念——大众与环境和谐并存(To harmonise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总的来说,三天的香港之旅,使我的视野开阔了,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观念,也让我体验到香港的美丽。当然,也有不好的一些方面,香港人为改造自然的因素还是太多,城市发展正在使这里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但香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节省的理念,政府有效的环保措施都令人赞赏。最重要的,是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的民主氛围,是开放的文化环境,是每个公民真正拥有的言论自由,是政府对这些不同阶级思想的尊重。
2012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