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学术大讨论”
  发布时间:2024-06-27   浏览次数:187

6月24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大讨论活动在5号楼201学术报告厅举行。学院副院长张国启教授主持会议,部分学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参加会议。

  讨论会伊始,张国启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拟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由青年教师分享课题申报构想及近期拟开展研究的主要问题,参会成员集体讨论、共同学习,旨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活跃学院学术氛围”,为青年教师成长和研究生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张冬利老师以“数字化社会治理的人民性意蕴”为题,重点展示了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内涵、核心属性、构成要素和数字异化困境。张老师认为,数字时代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同时,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推动治理理念、治理体制和治理制度的创新,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式的数字化价值实现路径。

  牛俐智老师以“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价值重思”为题,以“哲学理念——存在状态——个体理性”为主要研究思路,全面审视了人工智能条件下人类面临的碎片化、茧房化困境,对人的主体性建构进行了重新思考,期待建立起以生命体验为基础,具有丰富内涵、向上兼容的多元生命组合。

  钟健老师以“整体史视野下的中共华南抗战研究”为题,从央地视角、税站、经济史、革命日常史等维度研究中共华南敌后抗战问题,突破以往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总是以“地方”为切入点的研究视角,在研究内容上全面关照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民情、国共日伪、交通等层面,还原相对完整的历史图景。

  罗栋老师以“主体间性的传统进路与自然主义进路”为题,厘清了主体间性的概念,通过典型实验展示了自然主义视角下的主体间性问题,重点强调主体间性的传统进路是以主观视角带入,建立在语言、文化交流之上,经过推理形成的私人的、无法为他人直接理解的经验;自然主义进路是在主体间接触过程中,基于客观能力把握他人心灵的状态,是客观生成的、适应环境的产物。

  王晓珍老师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研究”为题,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与高校“大思政课”的内在契合点,并分析了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现实挑战和推进路径,期待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刘棁老师以“民族交融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为题,深入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交融的具体内涵,全面探讨了民族交融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辩证关系、应然向度、宏观境遇和策略路径,最后就“是否需要增添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演化的相关内容”的话题与参会师生展开探讨。

  安园园老师以“‘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科学内涵、历史演变与内在逻辑”为题,聚焦年轻干部群体,剖析接班人队伍建设与时代命题的互动关系,遵循“理论—实践—规律”的逻辑,深化对“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的认识。该研究运用的“扎根研究”、词云分析和编码式概念模型为与会师生的科研、学习提供了新思路。

  刘战雄老师以“负责任创新——兴起、本质与意义”为题,分析了负责任创新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重点阐明了“全责任”是负责任创新的本质,并从全责任的主体、责任对象、责任类型等层面分析了全责任的内涵和创新的实质,最终从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维度,阐释了负责任创新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杜宁宁老师以“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治理逻辑研究”为题,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从典型到“不完全”的转型,在此基础上,从目标、理论、伦理和实践等维度,梳理了新型劳动关系的治理逻辑,力争实现数字经济形态下和谐秩序、合作共赢的劳资利益共同体,并在实践中注重对劳资双方利益共享机制、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数字平台综合责任机制的建构与优化。

  各位青年教师的汇报精彩纷呈,在集中讨论环节,青年老师们展开热烈互评,参会博士生提出“如何有效寻找、梳理国外文献”的问题,并得到了各位青年教师的真诚解答。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大讨论”最后环节,张国启副院长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参会教师的研究基础和学术热情,并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提出建议,强调青年教师要把握好节奏和方向,迅速适应环境,做“生活的多面手”,处理好教学、科研、生活的关系,及时把想法形成研究成果;研究问题要聚焦,利用现有条件,与其他老师组成科研共同体,着眼于中央关切、人民关心、学界关注的问题,做上接中央精神、下连现实问题的“顶天立地”研究,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开展独创性、标识性的研究,形成系列学术成果。此次学术大讨论,内容丰富、思想性和学理性强,既是对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一次准确“把脉”,也给与会师生提供了一次深入交流、全面成长的学习机会,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水平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出有益探索。

(文/刘芳惠   图/吴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