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春晨教授应邀为“党建与业务齐精进”系列活动作学术报告 |
发布时间:2022-11-11 浏览次数:10 |
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建品牌化建设系列活动。11月10日下午,由基础教研室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主办的“党建与业务齐精进”系列活动的首场学习讲座顺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应邀作主题为“理解共同富裕的伦理学视角”的学术报告。报告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由基础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王晓丽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孙春晨教授指出,共同富裕是我们人类社会共同的伦理目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所不断追求的道德理想,进入新时代,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接着,孙春晨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共同富裕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重要特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孙春晨教授从伦理学视角分析共同富裕的内涵,分别阐释了“共同”和“富裕”,强调完善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二是初次分配体现了有效市场效率原则和竞争原则的经济伦理。孙春晨教授指出,初次分配由市场机制自发生成,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三是针对初次分配不公平问题的再分配是有为政府应当履行的道德责任。孙春晨教授认为,再分配机制应由政府主导,重视分配正义,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使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换言之,政府在保障分配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四是基于道德信念和道德力量的第三次分配蕴含着有爱社会的道义伦理。孙春晨教授指出,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具有天然的道德性,而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最后,他强调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这三种财富分配方式是统一的整体,基于市场机制的初次分配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意义,依靠政府力量的再分配是实现分配正义、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伦理保障,秉持道德信念的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孙春晨教授详细地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报告会气氛热烈、成效显著。
图/闻鑫静成叶 文/闻鑫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