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华南人文论坛第98讲,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在五山校区5号楼201报告厅设主会场、国际校区c2a201设分会场。报告会由学院院长解丽霞和学院副院长王晓丽主持,学院师生参加,同时还吸引了其他高校的师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加报告会。

邹诗鹏教授报告会的主题为“技术化社会与劳动的生产性问题”。邹诗鹏教授指出,在技术化社会中,非物质劳动凸显、劳动非生产性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劳动的退场。技术化社会中,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呈现出混杂的态势,如何理解技术化社会中的劳动的生产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身处技术化社会、处于现代性之中的人不能把技术当作外在因素,必须直面技术化时代的劳动问题,针对“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和范畴,讨论劳动的生产性问题,反思劳动的生产性的意义。

邹诗鹏教授指出,生产性劳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劳动形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性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生存方式而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也十分重视劳动的生产性,他从总体的人类活动出发肯定了劳动的生产性,强调消除现存社会的死劳动和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解放和人类解放。当资本化社会拓展为技术化社会,劳动生产性呈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新特征。
邹诗鹏教授认为,要立足技术化时代,对劳动生产性进行反思:一是要在劳动与闲暇的二分理解中定位劳动,理解劳动的总体性与上手性问题。二是要看到劳动必须是对象性的实践活动,避免非物质劳动语境中对抽象劳动的抽象化理解。三是要关注劳动的生产性及其全球化与中国道路问题。

讲座之后,邹诗鹏教授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需要的异化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劳动与尊严、技术与尊严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邹诗鹏教授的讲座立足前沿,提出了与当代技术化社会息息相关的新问题,是在信息时代对传统生产性劳动问题的新解读,使与会师生领悟到了经典理论与时代问题相结合的魅力。
文|黄伟
图|吴媛、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