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院士

时间:2021-10-26单位:广东省分子聚集发光重点实验室浏览量:240

唐本忠


个人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AIE概念的提出者、AIE研究的引领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学院院长

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院长

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2014-2020) 

英国皇家化学会 Fellow(2013)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1.8亿/5年)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育背景与经历


1982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7月加盟香港科技大学

201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组建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下获批香港分中心,并任主任一职

2009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现为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化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期刊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主编


科研内容


唐本忠教授长期致力于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在生物医用材料及光电诊疗方向的应用研究,其所提出的原创“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体系及其在光电功能材料和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入选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汤森路透联合发布的《2015年科学研究前沿》,并位于化学与材料学研究热点的第二位。

2016年《Nature》一篇新闻深度分析文章将AIE点(纳米粒子)列为支撑和驱动未来纳米光革命的四大材料体系之一(是唯一由中国人提出并引领的材料体系),也是最有希望应用于高品质生物成像与动态监测的材料体系,并作为美国CNBC电视台 “Year of Cancer”的主题实况专访向全球直播介绍AIE荧光探针在识别癌症细胞等领域的应用。2018年,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相对于传统荧光生色团,AIE材料解决了有机固体发光材料在聚集态下的发光猝灭效应,特别是荧光探针疏水芳香性结构在生物介质(水系及电解质)中极易聚集而导致荧光猝灭的缺陷,实现了AIE型分子在聚集态下却表现出强烈的荧光,极大地降低了传统荧光染料为抑制聚集而不得不采用的、复杂的化学修饰过程,也从本质上解决了纯有机分子在水介质中的发光应用问题;另外,AIE分子多以聚集体形式发光,具有高的光学稳定性,光电器件的稳定性明显好于单分子发光型体系,同时AIE探针也克服传统荧光探针的长期监测过程中光漂白问题,使其在动力学可视化监测方面表现出一定潜质,为相关病理、医理和药理(含药物筛选)等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AIE领域已经召开了2年一届的专题会议4次,在2015、2020年环太平洋国际化学会议上也设置了AIE分会,英国皇家化学会《Faraday Discussion》也来到中国集中讨论AIE相关成果。国内外的著名杂志已经出版了10期AIE专刊,目前已有5卷AIE的编著出版。AIE的研究也得到了媒体的青睐和宣传,《纽约时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南方都市报》和《南华早报》等都报道了唐本忠教授及其研发的AIE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癌症成像和诊断方面、环境监测、医学和细菌检测等方面应用的成果。可以自豪地说,AIE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中,完成了从 “概念”到“领域”的升华。


荣誉与成就


作为AIE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的引领者,唐本忠教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约1700篇,他引70000余次,h-指数为161,并于2014-2019年连续入选化学和材料双领域高被引用科学家。

同时,唐本忠教授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第27届夸瑞兹密国际科学奖(2014)、美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术报告奖(201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7)和爱思唯尔出版社冯新德聚合物奖(2007)等。

同时,AIE作为由中国科学家开创和引导的新领域,也吸引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和前沿商业的关注,发表的论文数和引用数均呈指数增长,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余家研究单位的科学家的关注和跟进此工作。其中,AIE在高灵敏度荧光传感和高分辨率荧光成像以及动态示踪方面展现出来的潜质,将有力地推动生物医用材料和相关研究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