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第十届师德主题征文 高校组一等奖作品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宋珂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教圆梦,正身为本。知识可以口头相传,但德行必须亲历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年一代人生道路的指明灯,是实现中国梦的奠基人。因此,师德对于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我最大的欣慰”这是她从教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的信条,虽不是气势恢宏的豪言壮语,却诠释出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关心,他们才会与教师有灵魂上的交流,才会信任教师的言传身教,一步步在人生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她对于师德教育的看法。一颗爱心,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不辍,这是她从教几十年来的真实写照。从东区到北区,从白天到黑夜,一辆自行车载她几十余载,从未迟到,从未旷课,以身作则地诠释着教师所应有的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精神。她就是原华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谢红希教授,用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师艺谱写着德艺双馨的美丽教学人生。
谢红希教授
谢红希,女,出生于1958年11月,1982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冶金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到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室工作,1994年7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2年8月调入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任硕士生导师。2005年至2013年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工程训练国家级精品课程责任教授。主要从事材料表面等离子改性、镀膜及强化的科研和应用工作。参与、主持的“铝型材挤压模具的制作—铝型材挤压模具复合处理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磁控电子回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研究”获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从教期间,主持承担了2 项教育部实验教学项目,参与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先后获得广东省高教局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次。主讲本科生课程“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等;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及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各1部。同时,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生参与“SRP计划”、参加创新制造竞赛,在2007年、2009年中南地区和广东省大学生工程训练创新设计与制造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和二等奖共5项,并曾两次获得学校教学优秀二等奖。
慈爱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谢老师一直从事热加工方面的教学工作,早年的教育经历针对的学生都是机械类本科生,他们有相关的金属工艺基础,对于热加工课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强,后来主要面对的学生是非机械类的本科生。谢老师在初次教学过程中发现已有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非机械的学生,由于热加工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较杂,覆盖面广,内容繁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很大的困难。她就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的兴趣点,探索出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教学方法。谢老师在课件中插入大量实例图片和相关动画,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出来。每堂课的开始都会为大家介绍当今国家重大科学发展和前沿,调动大家为建设国家科技而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课程的热爱。
几年的探索下来,谢老师是成功的,她所教出的学生无一不对她饱含感激之情。谢老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言传,更重要的是德行上的身教。几十年来,谢老师一直坚持每天从东区到北区骑自行车上课,从未迟到,她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准备好一切教具后等候每一个同学的到来,这让一些迟到的学生惭愧不已,谢老师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对于批改作业,谢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非常严格,她认为做好作业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不允许学生互相抄袭,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诚信的体现。两个班140余人,谢老师都会花大量的时间认真批改,从无懈怠,对于错误较多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统一讲解,看着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改痕迹,同学们都会不自觉地认真写好作业。
“德字不应只是挂在嘴边,写在总结里。而应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 以身作则,才能为学生做好典范作用。”谢老师如是说,她就是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来的,用慈爱的胸怀去包容每一位学生,给予她们无私的爱,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博爱为学生铺就成功之路
谢老师还参与了本科生课外科研计划(SRP),亲自带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几十年来,她带领了将近十组,每组7、8个学生,对于每一个学生,一谈起来,谢老师的脸上饱含笑容,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她非常满意这些自愿报名参加科研计划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努力,勤奋,踏实。面对每一组学生,谢老师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诫大家有什么事情需要外出的一定要联系她,让她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在谢老师看来,这些学生就像她的孩子,出门在外,总是一心牵挂着他们。对于在科研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谢老师会察言观色,主动找他们谈话,排解困难。每一组做课题的全程都有谢老师的陪伴,谢老师为他们写好每一步的计划,让他们有章可循,有理可据。一路走来,他们的得失与苦乐,谢老师都感同身受。
有几位同学参加了创新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有的考研到新加坡,有的考取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现在美国读博,每年教师节都会收到学生的祝福短信或是电话,这让她感到无限幸福。今年,新加坡读研的学生还特地回校看望她,看到学生的成功就是她最大的欣慰。
谢红希教授与学生合影(一排左四)
“每位学生都可以成为人才,关键是在教育过程中多给与他们鼓励和关心,他们会以同样的方式报答你。”谢老师如是说,她就是这样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博爱的胸怀感化学生,为他们铺就成功之路。
谢老师在对自己研究生教育方面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多给予他们关爱和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我最大的欣慰。”谢老师不给自己研究生压力,他深知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会面对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不仅仅是学业,更多的是家庭和就业问题。当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谢老师说:“对于每一个研究生,我在见他们第一面就看出他们的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会重点关心,外向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向我倾诉。”
2009级研究生王同学向笔者讲述了他对谢老师的印象。他现在已经就业7年了,但是在读研期间谢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一直没有忘记。谢老师在他心目中就如同自己的母亲,会无微不至的关心他的生活;又像一位长者,耐心的纠正他在做事处事上的不足;更像一位知心朋友,能和他从早上8点聊到中午12点,倾听自己的内心。让他最难以忘记的是发表论文的书写,谢老师都帮他改了至少3遍,谢老师还会坐在他旁边,一字一句的斟酌,告诉他哪些用词不够准确,哪些用词不够严谨。毕业论文的撰写她会一直跟进,快截稿时,她认认真真的看了两次。让她感动的是,谢老师能在下班后,坐在办公室认真修改到七八点钟才走。这种认真踏实的处事态度给他工作当中带来很大影响,他慢慢改掉了自己做事拖沓,不细心的毛病,一直以谢老师为榜样。
2011级研究生曾同学是一个情况特殊的孩子,在他刚上研究生一年就向谢老师提出了退学申请,这让谢老师感到惊讶。谢老师一再追问退学原因,曾同学都不太愿意诉说,谢老师知道肯定是他遇到了什么难处,不方便告诉他。就单独约他出来,耐心的询问原因,曾同学说妈妈赌博欠了好多钱,自己是男人要出来挣钱为妈妈还债,不得已才退学。谢老师听到以后坚决没有答应他的退学要求,而是平心静气的为他分析事情解决事情。谢老师告诉他,退学挣钱可以还清妈妈的债务,但是妈妈能放弃赌博吗?自己考研也是经过那么多年的勤奋努力,要初试、复试一关关的度过才考上的研究生,但是退学就是一个申请而已,不能放弃自己曾经的梦想。谢老师表示愿意帮助她妈妈解决问题,但是一定要有困难多交流。在谢老师的再三劝说下,曾同学继续读了下来,谢老师为了给他多些时间照顾家人,就分配了较少的科研工作量。在曾同学找工作期间,谢老师依然关注着他的动态,给与他支持和鼓励,这让曾同学倍感温暖。
2012级研究生杜同学向笔者讲述了他对谢老师的印象。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谢老师给他的第一印象。记得2012级研究生刚开学的时候,由于受到考研舞弊的影响,复试完他们没有签导师,改为开学时签导师,当他找到谢老师的时候,她和杜同学聊了很久。谢老师讲了研究生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学会自觉主动的去学习,要有兴趣,基础课程要学扎实;要多留意身边的事和新近发生的事,关注时事,多参与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等等。谢老师告诉他,既然来上学,就应该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多学点东西,与其在学校玩,还不如去工作。这些实实在在,真心实意的谈话让他更加坚定做谢老师的研究生。
读研期间,谢老师一直在关注着杜同学的学习,每年中秋还给他们带月饼吃,让身在异乡求学的他们感到很温馨很幸福。
“学生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我的心,关爱学生是我分内之事。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每天的生活都充满阳光。”谢老师如是说,她对每一位学生都如慈母般关爱,为他们排忧解难。
“立教在左,立德在右,走在教育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漫漫教学路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学生,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这句话改编自冰心的名言,用来形容谢老师的教学信条非常合适。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她始终以身作则。用对党和教育事业的一片忠心鞠躬尽瘁育桃李,用爱与责任矢志不渝铸师魂,谱写一名人民教师兢兢业业的奋斗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