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与感(张燕芳,2019级博士)
发布时间: 2019-11-06 浏览次数: 129

凡事给自己设限,便凡事不成。反之,则起码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相较于第一节课的完全沉默和封闭,在进行自己反思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在跨文化交际学课堂上不仅要学有所得,还要与留学生建立起友谊。因而能够在心态上更加开放,表现在行动上更加积极。

一方面,如果我不能一下识得每个人,起码每次认识几个人。在主动与小组成员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交流并不像我预想的那样困难,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向对方开放沟通的门,而语言和非语言都可以成为我们相互交流的手段。因此,尽管磕磕碰碰,我们仍然交流了最近的日常和小组展示的计划。组员除了我和安娜是中国人,REINAL,RONIGUESKASHIF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海地和巴基斯坦,所以我们一共有四个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借此我们也可以促进与不同国家的人更好地进行交往。REINAL对中国人如何比划数字很感兴趣,六和八是让他比较困惑的。然后我们就几个就在那里来回比划,玩得不亦乐乎。

另一方面,第一次课我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还是十分被动的参与者,这次我除了是一个课堂参与者之外,我还得是记录者观察者甚至分析者。除了关注自身的课堂表现和心理过程,也更关注其他人的行为表现,试图挖掘他们的话语和行为背后的成因和动机。

这节课进行展示的小组选择的主题是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成见和偏见)。灏骞和李娜来自中国,GETASEW,PETER和艾力克思分别来自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乌克兰。展示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他们相遇于北京,并由此展开了故事,在互动中展示了彼此对对方国家的一些成见(即刻板印象)和偏见。比如非洲是一个国家,非洲人民很贫苦,非洲人都会跳舞;中国人都会功夫,喜欢吃蛇和其他危险的动物;乌克兰人都喜欢喝酒,女生都长得很漂亮,等等。或许这些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但这些成见和偏见在生活中,在网络中都普遍存在。如何打破这些成见和偏见?第一步就是了解,知之尔后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步的交流。

就问候而言,每个国家有不同的问候方式。问候也不止体现在语言,还有相应的动作一起构成特地环境下人们对于问候的表达。问候也不仅是表层的表示问好之意,还能体现背后的文化含义和传统。在这节课上,许多个国家(我记录的就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中国,印度尼西亚,乌干达,泰国,越南,贝宁,赞比亚,尼日利亚,乌克兰)的学生上去展示了他们所属的国家或民族甚至宗教在问候他人时的表现。比如在尼日利亚,晚辈见长辈要施礼问安。一般情况下,要双膝稍稍弯曲一下,向前躬一下身子。当好友相见时,表示亲热的方式不是握手,也不是拥抱,而是彼此用自己的右手使劲拍打对方的右手。在巴基斯坦,因为几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人们见面时除相互问好、握手或拥抱之外,还会用“色俩目”互祝问候。男性之间的问候行拥抱礼时先把头靠在左边拥抱一次,再靠右边拥抱一次,最后又向左拥抱一次才算结束,这个过程不能马虎。这个国家对女性有一些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妇女不能在社交场合露面,必须戴上“盖头”和“面纱”,外人绝对不能动她们的“盖头”和“面纱”,否则就是十分失礼的表现;她们也不能与男子握手。有趣的是,巴基斯坦人的摇头和点头与我们的摇头和点头的含义正好相反,如果他们摇头则是表示赞赏和肯定,点头反而表示否定。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问候这件看似十分日常和简单的事情其实也不简单,如果不了解就很可能在交往中产生误会,或者不知所云不明就里。在这个主题互动中,几乎各个国家的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并且和其他同学积极互动,折射出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较为强烈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也反映出他们具有跨文化意识。而能否在情感层面上拥有积极的情感,能否在认知层面正确认识文化差异,能否在行为层面上采取合适的行为和技巧,是跨文化交际能否取得成功的三大要素。目前,大部分同学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且投注积极的情感,纵使还不能游刃有余,至少也迈出主动尝试的那一步。这表现为中国学生能够主动和身边的留学生打招呼,并且出于组队的缘故,与同组的留学生有意无意地进行了更多的交流,因为我们总是更容易接纳“自己人”,倾向于“抱团”,更主动去建立这种不可避免会有更多联系的“关系”。在课上参与互动的中国学生也更多了,我想有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了“领头羊”的出现,倩桢、灏骞和张果的积极表现打破了中国学生沉默不语的尴尬状态,而一旦有人打破僵局,其他人能够获得许多的安全感,从而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有趣的是,互动较多的中国学生一般都距离老师很近,或者选择能够便于与老师进行眼神交流的中间位置。而留学生则不然,大多喜欢坐在前排时刻准备互动,但是坐在最后一排或者对角线这类比较偏僻的位置也不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感。

再者讲到文化感知和文化价值取向的模式。感知是“人们应用感官把外部刺激转变有意义的经验知识的过程”,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有选择性的,在选择性接触、注意和记忆的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归类并赋予其意义。不同的文化群体形成不同的感知模式和价值取向模式,因而对他人的行为的感知和解释也不同,对好坏的价值判断也不同,这对人们交际方式也有重要影响。老师着重讲的Hall模式和Hofstede模式对于我们理解文化差异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内容也就不再赘述。

最后,继续加油吧!

 


中国 广州市 大学城 华南理工大学 B1楼 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邮编:510006
电话(Tel): +86(0)20 39381061 E-mail: gdpdic@scut.edu.cn
The Centre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1-206,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hina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