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地邀请房晓辉教授传授“跟中国人做生意”的生意经 |
发布时间: 2015-09-20 浏览次数: 294 |
“怎么在生意场上和中国人‘搞关系’?”“我是穆斯林,我们的宗教不允许喝酒,这样如何在中国做生意?”这些是许多来华学习商贸的留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疑问。为了给留学生们答疑解惑,提供更多与世界知名学者交流的机会,9月17日下午,基地邀请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房晓辉教授作题为“Doing business with China: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的英文讲座。基地主任安然教授主持讲座并为房教授颁发聘书,刘程教授、全体汉语教师、行政人员、中外学生200余人参加了讲座。能容纳100余人的B1-106讲堂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同学们蜂拥而至,讲堂两侧的通道与讲堂后面也坐满了人。大家带着心中疑问,期待着与世界一流学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讲座开始时的一张照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照片上,一位工人猫着腰,背对着镜头,站在高高的电缆线上。房教授问大家:“请谈谈你们从这张照片上看到了什么?”大家纷纷发言:“他很勇敢!”“他很危险!”“他很棒,因为他在很认真地工作。”“他是中国人!”台下传来一阵哄笑,“很有趣的答案,在以前的一次讨论中,有人认为他是外国人,”房教授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20年前,他们也许在就业机会上具有优势,但是现在,外国人也得在中国努力工作,与中国人公平地竞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工人虽然工作环境貌似很危险,但是他是做好了安全措施的,只不过是与国外不同。中国社会从以前单一地讲‘牺牲’、‘奉献’,走上了既讲传统又讲职业化管理的道路。” 台下的同学们被新颖的观点深深吸引住了,听众席里开始有同学在小声讨论,也有同学拿起笔记本在认真地做笔记。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理解这种变化中的中国文化?房教授提出要结合中国哲学思想“阴阳”观,其关键词就是——Paradox与Change。要坚持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动态地来看待中国价值观的改变,同时,中外文化观念的差异对商业活动有极大影响。对比中国人与北欧人在商业活动中的不同行为模式,可以发现有别于北欧人“单任务、直线型”的商业风格,中国人在从事商业活动时更倾向“多任务、曲线型”,这种行为模式的差异正是由于中国文化中的“关系网”而引起的,而“关系”、“面子”是跟中国人做生意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因素。同学们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提问环节,同学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举手,与房教授展开更广泛的交流。有同学请教怎样与中国人“搞关系”?房教授说,中国人的最坚固的关系来源于亲人,现代社会中国人的关系多来自个人层面的交往,比如同学、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不是喝喝酒吃吃饭就能搞好关系的。关于留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酒文化”问题,房教授说,人们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通常喝了酒的人才能放下“面子”,展现出比较真实的自我,促进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所以酒桌也是跟中国人做生意的重要场所。最终,讲座在听众们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 许多同学觉得意犹未尽,尤其是房教授以如何婉拒对方为例,指出中文中典型的婉拒表达方式竟多达10多种,“房教授的讲座解答了我心中多年来的疑问。”一位留学生说,“很有启发性,我以前总是不明白中国人说的‘得研究研究’、‘我们公事公办’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我学习商务汉语更有信心了。”另一位留学生说:“房教授的观点很新颖,视角很广,非常有趣,尤其是他用家喻户晓的“塞翁失马”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好事”与“坏事”是相互转换的,其中的哲学基础就是阴阳变化观。我希望能有机会拜读他的著作。”(图/文 魏先鹏 石梦苏) |
中国 广州市 大学城 华南理工大学 B1楼 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邮编:510006
电话(Tel): +86(0)20 39381061 E-mail: gdpdic@scut.edu.cn
The Centre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1-206,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hina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