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学生读后感.学生:李骐
发布时间: 2015-10-27 浏览次数: 691

本书将传播学研究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仅能够在理论上为构筑传播学方法的大厦添砖加瓦,还能在实践中为传播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思路。作为方法论,它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传播学学科理论基础上的。随着传播学学科理论日益发展成熟,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也日趋完善,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技术的更替,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本科期间教学注重普及基本基础知识,对传播学理论知识涉及较多,而对传播学研究方法提及甚少。研究生学习注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因而在研究生阶段一开始就教授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十分必须也是十分科学的。方法论的学习能让我们在茫茫的传播学学科大海中找到指路明灯,指引前进的方向,并告知我们如何正确前进。这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以便更好地进行更深入的跨文化传播学科的研究。

第一章首先开门见山,阐述传播学的内涵与传播研究的类型,为全书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一节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生动形象地把传播学科比作传播树,把传播树分为六个枝干:人际间传播学,小团体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公共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以及文化间、国际间传播学。这个理论类似于传播学者麦奎尔的传播金字塔理论,如图:

点击查看原图

在所示的金字塔由上至下的每一层次中,从上到下传播参与人数不断变少,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殊问题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现今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对应社会层次的大众传播。传播树理论相对于传播金字塔理论来说,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就是提出了文化间、国际间传播学。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世界变得更像一个地球村,文化间,国际间传播变得更加普遍,也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该领域的研究当中。作为一门新兴的传播学分支,它展示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面临机遇和挑战。

本书第一张第一节接着以外国新闻学院传播系课程表,来显示上文提出的六个传播树的枝干或次领域所能开出的科目。然后以专业主义为基础,从概念与应用两个层次,对传播学门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罗得岛大学传播学科目表的罗列,能让我们看到中西方对于传播学学科教育的不同侧重点。传播学本兴起于西方,因而它们发展也相对成熟,主要注重交流,辩论等口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而在中国仍长期处于传播与新闻两学科不分家的状态,主修传播学的学生所修仍是新闻学,电视传播等之类的课程,且注重学科理论较少提及传播学研究方法。在传播学科应用层次方面,特别是指学术社群所组成的学术学会的运作,学会定期会举办研讨会,提供会员一个交换研究与教学成果的场所,同时也会定期发行期刊,给会员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所得。这极大促进了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

第二节从目的、性质、领域、与范式四个角度,说明了传播研究的类型。从研究目的的角度,传播研究可分为纯学术/基础性研究与专利/应用性研究两种。从性质的差异来看,传播研究可以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种。这是很多学科所通用的研究类型,定量与定性也并非绝对分开,有些数据的研究则即可定量处理也可定性处理。从学术领域的角度来看,研究的种类可划分为物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三大项。最后,从范式而言,研究有发现、解释、与批判三大范式。这些凡是被后都有自己一句的本体论、认识论、行上理论、与方法论等哲学观点。这一节阐述的都是适应于众多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具有普遍性,很多都并非传播学学科专属研究方法。但本章都采取从一般到特殊的探讨方法,具体论述了一般性理论在传播学特殊学科中的应用。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在社会学,心理学,与人类学等众多传统学科中吸纳了概念与方法,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内涵多样化的学科,因此研究方法也可以借鉴其他传统学科,博采众长并找出适合传播学学科特性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分四节阐述科学的本质与传播研究的整个过程。第一节解释人类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三各比较普遍的管道,包括权威来源,个人经验,与风俗习惯。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还能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获取知识。尽管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但经由严谨的科学方法所获取的知识相对更可靠更值信任。第二节接着阐述了科学研究的特征,科学是指学习或得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它具有系统性、自我规正性、创意性、与可观察性。第一,二节,阐述的是有关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接下来论述传播学研究的过程做好理论储备和铺垫。传播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更要注意科学研究的“创意性”,人的主观思维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可能因为某一刻的直觉顿悟而有重要灵感的闪现,不能抹杀研究过程中创意和直觉的作用,但作为一门科学也应把握“创意”的度,以调控研究者对研究主题、研究过程、或研究结果的主观性影响,采取所谓的“相互主观性”方法,即对一个现象的存在或一个事件的发生,经由不同学者之间的共同认定,而采用的一致性看法。

第三节进入传播学研究过程的叙述。传播研究的过程,可分为观察、解释与证明三个周而服饰的螺旋循环阶段。这三个阶段付诸实施时,可细分为四个实际的操作步骤:(1)概念化(2)操作化(3)分析(4)再概念化。概念化是研究过程的开始,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而且前期工作做好了后面的研究过程才能更顺利,根基铺好了建房才稳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概念化过程。概念化层次通常要完成以下五项工作:(1)决定研究的方向(2)定出研究的题目(3)界定概念的意义(4)文献调查(5)问题陈述。操作化是交待观察的设计或如何收集解答研究问题之资料的过程;资料的分析通常借统计学的技术来完成,而再概念化,则指对分析结果是否回答研究问题或肯定了假设的讨论,并且提出该研究的可能局限性与未来类似研究的建议。这样一道工序下来,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也能由此形成了。本节实际阐述的也是论文的写作过程,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论文写作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掌握好论文写作的基本工序能够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至于迷糊找不准方向,同时按照一定的规矩写作使得文章更规范更具严谨性。

最后一节从研究问题、假设、关系的类型、变项的类型、以及审核问题陈述的标准五个方向,解说了与研究问题的陈述相关的内容。研究问题的形态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直接性的描述或分类传播行为与变项之间的关系两大类。变项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归纳成因果关系、非因果关系、相关系、与差异关系四个方式。

第二章阐述的问题都是相对陌生的,同时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在该章的问题论述过程中也显示出了其有别于基础理论的特质,在其中有很多的逻辑性和科学分析性,而不仅仅是观点的简单罗列。这也让我意识到研究方法的学习不能像学基础理论那样简单的靠熟记即可,而应该深度理解研究的过程并弄清相互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才能更好地学习到传播研究方法。同时,也认识到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发展的学科,虽然展示出其无限的生机但也有它的不成熟之处,很多方法和基本概念都是借鉴或直接取用于其他传统学科,而并未真正发展出一套自己所专有并经受时间检验的理论体系。

一二章作为本书的开始,陈述了传播研究的本质和传播研究的过程,良好的开端为后文的写作做了好的铺垫。这两章中介绍的都是基本概念,相信到后文有更多的具体分析和实证案例。由于是本书的开头,涉及到传播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多,展示的都是其他学科通用的研究方法。但由于基本概念罗列过多,容易给读者带来混乱感,觉得研究方法过于复杂。相信后面把理论和实例分析相结合,让读者更能接受,更有利于促进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中国 广州市 大学城 华南理工大学 B1楼 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邮编:510006
电话(Tel): +86(0)20 39381061 E-mail: gdpdic@scut.edu.cn
The Centre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1-206,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hina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