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桐引凤·名师荟萃

2018-05-25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汪双凤



汪双凤,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天津大学硕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5年被引进回国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学校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日本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理事,是多种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多种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及科技奖励的评审专家。曾获得华园“我最喜爱的导师”、广州市“三八红旗手”、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排名第一)、国务院侨办“中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中国侨届突出贡献奖”等奖励。2018年,荣获“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称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1964年,毛泽东在北京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谈了教育改革问题。


这一年在湖南岳阳市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一个女娃娃呱呱落地。


这个第一次将“汪”字,写成“王氵”的女娃,这个家里的牛吃饱了才能去上学的放牛娃,谁也想象不到,十几年后,她会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和留学生;多年以后,她成为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培养了四十多位硕士、博士生,成为同学们最喜爱的老师。

  

波折求学路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三次下海经商浪潮。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为“酸溜溜”的知识分子的汪双凤夫妻二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在硕士毕业后,没能立即出国深造,而是选择了先工作。但是几年之后,当丈夫成功申请到公派留学日本名额,她决定去陪读的时候,在准备行李的同时,汪双凤也满怀希望地将硕士期间的成绩单等申请读博的材料准备齐全。


初到日本的那三年,汪双凤一边照顾丈夫起居,一边在寻找担保申请自费读博。当她顺利考过日语一级水平考试时,也办好了将年幼的儿子接到日本共同居住的手续。


然而命运又一次让汪双凤做出艰难的选择:儿子的签证和日本友人的担保同意书同一天到达邮箱。如果她选择马上读博,那儿子来日本后即要面临没人照看的处境。犹豫再三,她还是选择先把儿子接过来,读博的事情暂时搁置。直到1999年10月,儿子上了小学一年级,35岁的汪双凤才正式获得了多年梦寐以求的博士学籍。


博士期间作为奖学金获奖代表发表演讲


“那时候看着别人能在学校里学习,真是太羡慕了。因为我必须早点回去,孩子还等着我呢……”为了能多点时间学习,汪双凤会提前打印好文献资料,抓住在电车上的时间,争分夺秒的阅读。接了孩子,一进家门,汪双凤就忙着做饭、辅导孩子作业、做家务,直到孩子睡下了才能坐下来看资料。


读博的前半年,因学费生活费不够又没有申请到奖学金,汪双凤周末还要去烤肉店工作五六个小时,点单倒茶刷盘洗碗。晚上回家,睡榻榻米如卧水泥地,浑身发疼,翻身不得。


汪双凤的求学之路一波三折,更是因为她攻读博士的科研压力比一般人要大很多。从本科到硕士,汪双凤的专业转了三次,本科阴差阳错地读了林业机械,硕士读的热能工程(内燃机),而博士课题选做了理论难度较大的工程热物理。


2002年在法国出席国际会议


“做研究不能急于求成,耐心坚持才能出成果。”在导师庄司正弘先生教导和帮助下,汪双凤更加静心专注于学习。为了看资料,她在地铁上卷不离手;为了盯进度,她专程把学校的电脑和家里的电脑联网,经常半夜两三点下床,只是为了看看数据的计算进展。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潜心研究。你付出越多,在你的领域就了解更多。”汪双凤将最青壮、最不知疲倦的十年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为后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拳拳爱国心


“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你的国家正像巨轮一样朝前开着。如果现在不上这艘巨轮的话,你们就会是旁观者。”十三年前,熟悉中国情况的导师庄司正弘先生就已经结合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向汪双凤分析了中国正在崛起的大趋势。这一番话,像电一般,击中了她的心窝。


彼时的汪双凤一家已经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孩子读书、丈夫工作、自己做学问,似乎一切都在正轨上平稳地运行。但是汪双凤看到了祖国的发展,也听到了导师的建议,尽管国内很多事情都是刚刚起步,但那也正是她可以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高层次人才,如果不能为自己的祖国贡献才能,将会是一生的遗憾。”


2005年,为了归国工作,汪双凤放弃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任职邀请和日本三电公司年薪50万人民币的高薪职位,而让她在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现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原因,则要从一次特殊的面试说起。


“离开祖国十多年,那是我第一次用中文做学术报告。”回忆起2005年的那一天,汪双凤至今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化工大楼的一间会议室里,汪双凤本来以为只是一场有十来位评审老师参加的面试会,结果步入会议室,却发现里面挤满了前来听她学术报告的普通同学和老师,“同学和老师认真的表情、充满期待和赞赏的眼光,让我无比感动。”十多年了,汪双凤不曾有这样的机会,站在自己国家那久违了的大学讲台上,用母语来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


“终于不会再有那种撕裂感和内疚感了。”留学海外多年的汪双凤深深感到,归国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时才能产生最大的成就感,当面试结束时,汪双凤不是问面试结果,而是真诚地说:“我多么希望我过去能多学一些,将更多的东西献给国家。”


在实验室里工作


“就是这里了!”之后的华园之旅也证明了汪双凤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价值大约两百万人民币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启动经费到位支持她开展研究。她被华南理工大学直聘为教授,两年后担任博导,再到担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学院唯一一位女性二级教授、顶级学术会议上少数女性代表、独立主持顶级专业学术会议,到拥有三十多项发明专利,授权二十余项,再到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项目二十多项。汪双凤的确巾帼不让须眉。


到目前为止,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80余篇,先后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排名第一)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排名第一)。


传道授业师


虽然科研任务很重,但是汪双凤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而转专业的求学经历,总让汪双凤称自己为“半路出家”。为了上好任教课程,汪双凤都会提前把所有课程内容“从头学起”,一字一句、细细研读、追根溯源。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还经常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希望孩子们能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多年来,汪双凤常常被学生点评为“专业、亲和、温暖”的好老师,更获得了华园“我最喜爱的导师”的称号。


“每周一次的组会,十年来汪老师一直坚持召开,风雨不改。”本硕博一直跟随汪双凤学习的洪思慧说:“不管老师多忙,都一定会保证组会的时间,保证每周都能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并及时给出指导。”


归国十年和学生们一起庆祝


“今年1月我的出国深造申请出结果的时候,老师比我还激动、还高兴,能看得出她是心中的担忧终于落地了。”去年开始,已经是博士第四年的洪思慧开始为择业问题烦恼,汪双凤不仅利用自己去东京大学做短期访问的机会特意为她联系东京大学的专业老师,争取机会去做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而且又帮助她修改申请书、写推荐信。洪思慧深深感到这种温暖已经超越了师生之谊,亲人般的关注,让洪思慧顺利申请到了JSPS特别研究员之职。


“要做就一定做个与前人不同的,而且必须是再往前进一步的,这样才能体现创新性和先进性。”汪双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还十分注重创新。


工程热物理,是研究能源转换与传递的学科,服务于节能与新能源研究。相对来讲,前沿和热点的课题较多,这也就意味着许多问题只能靠自己和团队去摸索,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但汪双凤认为这样的辛苦是十分值得的。正因为研究的领域紧跟时代需求、国家需求,所以产出的学术成果“含金量较高”,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而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真才实学。


“因为汪老师,我才有机会接触到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进入到国家级实验室的平台学习。”本博连读的刘艳初在大二时听了一场汪双凤的课程讲座,便被老师的课题深深吸引。在汪双凤的指导下,刘艳初成为课题组的一员。现在他的课题“气液两相流在平行微通道内的相分配特性研究”是可以应用在电脑、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的换热器的相关重要基础研究,并且在相关国际学术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两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今年的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后悔、不放弃——汪双凤就是这样的好老师。现在,她希望能够把这种力量传播到更多的学生身上。中国古语说:五十知天命。但是在汪双凤看来,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展开画卷,未来正等待她去大展拳脚。正如同她所坚信的那样,只有乘上祖国这艘巨轮,才会在时代大潮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