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完善区域胸痛急救网络,提升急性胸痛救治能力,2月25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医院联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正式召开“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启动会”。华侨医院心内科巫少荣主任、陈健新主任、蓝县武博士、李海瑞博士、余健护士长等专家,我院孙江文院长、曾雪梅副院长及全院医务人员参会,共谋胸痛救治体系高质量发展。
锚定“第一公里”,构建区域急救新格局
胸痛救治单元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识别与快速转诊的重任。此次启动会标志着华南理工大学医院正式开启了胸痛救治单元,通过规范化流程、信息化支持及多学科协作,力争在今年通过认证,为高校师生、教职工及周边居民构筑“黄金救治圈”。
专家赋能,明晰建设路径
1. 建设意义:从“单兵作战”到“体系作战”
华侨医院心内科主任巫少荣主任在会中强调,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是打通急救“起跑第一公里”的关键一环。他以华侨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经验为例,指出规范化流程可大幅缩短救治时间:“过去患者胸痛需依赖医生个人判断,如今依托系统化流程,急诊团队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20分钟获取肌钙蛋白结果,确保高危患者30分钟内转出社区中心,进一步转诊至上级医院,救治效率显著提升。”
巫主任进一步指出,华工医院作为高校社区医院,在慢病管理、数据档案建设方面基础扎实,若成功通过胸痛单元认证,不仅能为天河区基层医疗树立标杆,更将极大地提升医生的急救能力,进而提升师生对华工医院的认同感。
2. 建设标准:聚焦“10分钟心电图”与“数据溯源”
蓝县武博士系统解读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标准,重点强调“两个10分钟”(首诊至心电图完成≤10分钟、心电图10分钟内解读)“一个20分钟”(抽血至肌钙蛋白结果≤20分钟)和“两个30分钟”(若溶栓,STEMI应在30分钟内开始,若转运,应在≤30分钟内转出)等核心指标。他特别提醒:“时钟统一、数据溯源、文件备案是成功申报的关键。需建立标准化胸痛诊室,配备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床边快速检测设备,确保流程可追溯、救治无延误。”
针对社区医院特点,蓝博士建议华工医院发挥“高校-社区”联动优势,面向师生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并在校园重点区域设置AED与胸痛标识,形成“早识别、早呼救、早转运”的闭环管理。
3. 诊疗能力:强化急性胸痛鉴别诊断
李海瑞博士结合临床案例,详细剖析了急性胸痛鉴别要点:“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气胸与心梗症状易混淆,需通过疼痛性质、双上肢血压差异等指标快速甄别。”他特别指出,高校老年教职工群体中不典型胸痛高发,医护人员需警惕“牙痛、肩背痛、上腹痛”等非典型心肌梗死表现,避免漏诊。
现场:院际协作,共筑救治联盟
华工医院孙江文院长在总结中表示,医院将以此次启动会为契机,与华侨医院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专家驻点、远程会诊、数据互通提升救治能力:“我们已组建胸痛单元专项小组,力争年内高质量通过胸痛单元的认证。”
以“单元”促“全局”,护航校园健康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是华南理工大学医院深化医联体合作、提升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未来,医院将依托华侨医院、中山三院和南医三院的技术支撑,持续优化“院前-院中-院后”急救链条,为校园突发胸痛患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同时加强慢病管理与健康宣教,切实守护师生生命健康。
撰稿∣曹 舒
初审∣潘华清
复审∣孙江文
终审∣易 振